广东省博物馆迎国庆七十周年和馆庆六十周年特别献礼的臻于至美——广珐琅特展,将于9月24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一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精心策划,首……
广东省博物馆迎国庆七十周年和馆庆六十周年特别献礼的臻于至美——广珐琅特展,将于9月24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一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精心策划,首次推出的原创广珐琅专题展。展出时间为六个月,许多珍品皆为首次面世,涵盖面之广,国内外少有。展览将展出宫廷、民间与外销等约120件珐琅器物,依托对科技、艺术等多元研究,向观众展现出十八世纪以来中外工艺交流的灿烂篇章,一睹人类文明融合发展的的丰硕成果。

本次展览以广东省博物馆馆藏为依托,结合国内外博物馆相关文物和资料,深度揭示广珐琅的传奇故事。展览分为西艺东来、光华初现、华彩绽放、继往开来四大部分。
初心与创新是本展并行不悖的两条主线。广珐琅之名最早见于清宫,现泛指广东制造的金属胎珐琅。珐琅技艺原非出自中国本土,十七、十八世纪之际广东工匠作为了解先进珐琅技术的人员被引荐入宫。经多年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令中国珐琅工艺焕发新生。随着需求量增加,清宫逐渐将金属胎珐琅的活计交予粤海关。是时,广珐琅一名正式出现,专指粤海关进贡的广东珐琅,种类涵括画珐琅、透明珐琅、錾胎珐琅等,是清代珐琅器工艺的重要代表。

清铜胎掐丝珐琅兽耳瓶
广东制造的掐丝珐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的珐琅釉彩用色鲜艳,喜用较深的蓝色地,与欧洲錾胎珐琅的釉色有相似之处;纹饰繁复紧凑,掐丝回曲生动,造型活泼,工艺较北京、扬州两地掐丝珐琅有过之而无不及。
广珐琅充分展现出中国匠人不断创新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它从早期的贵族专属奢侈品,尔后在民间生根发芽再内销及出口,成为历史上知名的外贸商品。如今,该项工艺依然在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熠熠生辉,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外来到中国,由宫廷走向民间,自广州销往全世界,从小众迈向大众,三百年来广珐琅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与飞跃!
本展览展厅分为五个空间,依据不同层面、时期的珐琅色彩特点和展品元素进行设计。尤其是最先映入眼帘的展标——撷取了最具特色的广珐琅色彩和纹饰,呈现出富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观众步入繁花似锦的珐琅世界。观众参观导线以三百年来精美绝伦的珐琅为基础,贯穿华贵的清宫内廷、喧闹的广州商铺和奢靡的欧洲庄园场景,加上互动多媒体的声、光、电的多维度结合,使得观众宛如身临其境之中。最重要的是,本次展览巧妙地引导观众重返历史现场,实现展示空间的延伸,达到馆内展览和馆外建筑、城市的有效契合。

清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蓝座钟
该钟使用了鎏金铜胎,珐琅和水晶等原料,并采用了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制作而成,是典型的广钟样式和风格。钟的正前方、左面和右面共三立面为透明珐琅釉面,胎底錾刻的花纹若隐若现;正面钟盘之上的红色开光内作双鹿传统吉祥图案;四个边角出戟,上层围栏,以及足座等处细节则以通雕的西洋纹饰表现。钟背面为可活动的玻璃立面,打开便可上发条。在这个后堂上刻有Canton和Leong Kan的英文字样。它们都是粤语译音,其中Canton指的是广东省城(即今广东省广州市老城区),应该是钟生产的地点;至于Leong Kan则不清楚到底是生产制作的店铺名称还是制造者的姓名。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有看点也有思考。策展人希望除了能让观众欣赏到颜值高、技艺高、级别高的展品之外,力图通过展览沟通物与人的关系,保存如匠人般在历史上属失声状态人群的珍贵资料,同时积极利用博物馆的平台,实实在在地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本展厅的说明牌、多媒体等一系列原创成果中可以看到多方合作的创意火花。
薪火相传,征途不止。从物到人,初心不忘,孜孜求索,创新不息。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文物利用与非遗活化之间的加强,将是未来广珐琅发展的臻善之路!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花卉纹须盘及水浇
盘呈贝壳型,运用画珐琅工艺彩绘公鸡、花卉。杯口部呈爵状,把手呈卷草形,杯身下部呈螺壳型,上饰彩绘各类花卉。器型上该种螺壳型、贝壳型的器物在瓷器上曾出现,是欧洲18世纪最流行的洛可可风格。纹饰上密布各类花卉也是洛可可的风格之一,其上绘满牡丹、梨花、牵牛花等花卉。该造型独特的壶早期往往与贝状水盆相配,用于餐厅或卧室梳洗。在西方尚未普遍使用到刀叉前,餐前洗手是上层阶级一项重要的仪式,后遂成为奢华的容器展示于柜上。
-END-
* 图文提供广东省博物馆
今日编辑/里木
《收藏/拍卖》杂志现进驻媒体平台有: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网易艺术、新浪微博、搜狐新闻、腾讯天天快报、大粤艺术、一点资讯、雅昌艺术网、时代财经APP等主流媒体平台,部分文章
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体传播矩阵。
欢迎邀请加入更多媒体平台!如想商务合作,请联系邮箱:scpmmag@163.com或微信scpm2004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