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跟日本在文化上有近源性,尤其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了很多东西,很多中国人在日本很有名。 有一些人当然是中国日本都非常崇拜的人物,比……
我们知道中国跟日本在文化上有近源性,尤其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了很多东西,很多中国人在日本很有名。
有一些人当然是中国日本都非常崇拜的人物,比如诸葛亮,在中国人心中,那就是智慧的化身,而在日本同样如此。
还有关羽,无论在中国跟日本都拥有一大批的粉丝,此外还有孔子等人。但下面这四个人,在中国可以说名气一般,甚至可以说是默默无名,但在日本光芒四照,如同神一般。
王阳明
当然,王阳明在中国也算有名的,但相比日本对王阳明的推崇,那王阳明在中国的地位就显然不那么高了。
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腰间挂一个牌牌,上面写一生低首拜阳明。
日本历史学家高濑武次郎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孙中山先生留学日本,对日本的崛起有很深的研究,他就发现: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也就是说,日本的维新干将们就是用王阳明的心学武装起来的一批人,他们把王阳明那种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的理论用在维新上。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学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做了思想准备。
所以,蒋介石也说,中国跟日本的差距就在一个王阳明。当然,蒋介石也是很推崇王阳明的,去台湾后,把草山改成了阳明山。但蒋先生是表面学,还是骨子里学,那就不知道了。
魏源
魏源可能大家也听过,考试也考过,《海国图志》也是考试内容,填空多半也填过,但除了知道魏源是清末思想家,谁还多了解他呢,他的《海国图志》又有多少人真正翻过呢,可能百不足一吧。
事实上,在魏源刚写《海国图志》时,他在中国就不受待见,他的书在中国没有市场,没有多少人看。因为他的书把国外写得太好了,让中国人感觉没面子,难以接受那样的事实,所以有清朝官员甚至说要烧了这书。
但这个书传到日本之后,被奉为至宝,全国上下朝野内外都看,先是从中国引进此书,后面直接自己开印。这本书因为详细介绍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被日本当成了维新必备参考书,如果说王阳明的心学替日本明治维新人士做了思想准备,那《海国图志》就是日本维新的第一参考书。并由此打开了日本疯狂引进外国资料文献的局面。
日本的维新人士称魏源就是自己的海外维新同志。而魏源呢?在中国被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而革职,一生命运坎坷,从未得到重用,最后只能退隐学佛,以求自我心灵的清静。
就是现在,魏源也不过是中学历史的一个考试点而已,仅此而已。
朱舜水
前面两位,大家可能还听过,教科书里还有名字,但这位可能听的就更少了。
这个人是明朝的遗民,明朝灭亡后,他跑到了日本,一开始是想请日本帮忙复国的,但这种事,日本哪帮得上忙?当时的日本正是德川幕府锁国时期,也是关起门来过日子,跟中国的交流也就倭寇比较频繁。
但日本人对朱舜水的到来,非常热情,毕竟朱舜水之前就已经是儒学大师了。日本人把他当成天上掉来的指明灯,让他在日本传授儒学。当时日本大兴佛教,佛教是不争的学问,对一个国家的强盛当然没啥帮助,世界上有幸福的佛教国家,却不会有强大的佛教国家。所以朱舜水去了,他的儒家思想大受欢迎,而且跟传统的儒学又不同,他吸收了明亡的教训,进行了改良,从维稳的儒学变成了进取的儒学。最后,他在日本传学二十多年,可以说重塑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梁启超就说:舜水以极光明俊伟的人格,极平实渊贯的学问,极诚挚和蔼的感情,给日本全国人以莫大感化。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动力实在舜水。……舜水不但是德川朝的恩人,也是日本维新致强有力的导师。
日本史学家木宫泰彦也说:给日本精神文化以最大影响的是明朝遗臣朱舜水。……凡当代的学者无不直接、间接受到他的感化,给日本儒学界以极大的影响。
因陀罗
上面三位,大家至少都听过,但这一位,可能听过的就极少了。
此人是什么来头呢?
画家,据说他是元末的和尚,在元朝开封上方佑国大光教禅寺当住持。他画了一个禅机图,然后他的画传到了日本。这个画很长,有很多故事主题,日本人喜欢把长画裁成数块,分别裱起来看。于是,他这个画就被裁成了数份。
现在他这个画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日本国宝级的画。这个就很牛啦,因为日本国宝的画是有数的,他的五份画全部在列。可以说名气不在张择端之下。但中国又确实没有多少人听过因陀罗这个名字。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