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心学十六字概括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他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
王守仁的心学十六字概括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他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可以说在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作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链接和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连接的问题,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实际上是心对事物的主观认知亦或是概括,而非纯粹客观事物,因此理与事物是不同的。心即理建立在天赋人心或人的本心,相对于人心称为道心基础之上,也即是在本心或道心层面上谈心即理。在他看来,从理论上说,天心是完美无缺的,同样由天赋予人的本心也完美无缺或者说是纯粹至善的。就实际而言,内在于人的本心随着人出生以后,其肉体受到生活中及社会环境的习染,遮蔽了原有的本心,或者说本心被埋没退居幕后,人心堂而皇之的登上前台,本来人心存在的理转成外在于人心的物质上面之理,造成心与理一分为二的局面。
2.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的立场是知行应当合一。知是质量之,行是指人的实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道德是人的指导思想,人的行动要按照要始冬遵循道德才能达到良知的工夫。
阳明心学就是要人跟随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就必须跟随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为第一出发点。所谓致良知,就是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