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明朝一哥王阳明心学,这样做人做事,人生不再迷茫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评价标准是什么?一个人如果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都达到极高的水准,就可……
原标题:明朝一哥王阳明心学,这样做人做事,人生不再迷茫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评价标准是什么?一个人如果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都达到极高的水准,就可以成为不朽的人,也就是圣人。
这就是所谓的三不朽。立德,就是指树立道德,道德高尚;立功,就是指为国为民建立功绩,众人敬佩;立言,指的是言语和著述被人认可,有智慧的言谈传世。
中国历史上被公认的圣人也就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甚远;曾国藩凭借着《曾国藩家书》,向人传达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不过只能算半个圣人。
而明朝一哥王阳明是被低估的圣人,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他的阳明心学值得我们终身奉行。心学由浅入深,用三句话可以概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三句话层层递进,构成了王阳明的学术体系。
心即理
心即理是心学的基本观点:心外无物,心即是理。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可以相互独立存在,即物我一体论。
知行合一
知是指对事物的认识、学识、智慧,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的,要做到意识和行动完全合一。所以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致良知
就是要求我们把善落实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我们能够享有一个善的世界。
心学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呢?以下这十句话,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1)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3)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5)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6)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7)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8)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时机到来时再行动。
9)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知与行不可分作两件事。)
10)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静静的分析所发生的事情,有所感悟;遇到事情的时候,付诸实践,得到锻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