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阳明: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浓的滋味 事上磨炼,修心至要。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
原标题:王阳明: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浓的滋味
事上磨炼,修心至要。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人只有在磨练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也就是要培养活智慧,而不做死学问。
真学问,称之为学道,即坐而论道,起而行之,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常常被误以为是专在心里空想,实际上王阳明一再告诫弟子,别悬空虚想,要在事上磨练。
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哲事上磨练,铸造强大内心。
王阳明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事上磨练,尤其重在实践。
王阳明早年推崇静处体悟,就是让人静坐,抛开一切思虑杂念,体认本心。
后来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因此,他又强调事上磨炼,尤其重视实践。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满口都是圣贤话语,却不去实践,这不是真正的知,同样熟读经典,不通实务,百无一用的书生,就算品德高尚,也不是真正的知。
王阳明一介文人,不是战将出身,却能用兵如神,屡建奇功。
其中一个原因是王阳明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早年骑马射箭游塞外,二十六岁时苦读兵法,用果核排列成阵形进行演练,被人笑为是赵括纸上谈兵。
人生如粥,熬出至味。
人生如熬粥,有一首诗这样说: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
一锅好粥,需要慢慢地熬,才能熬出最浓的滋味;人生如一锅粥,同样需要在时间的文火上慢慢地熬,当中因为融入了不同的心情,融入了不同的情感,就会熬出各种不同的味道。
这其中有甜有咸也有酸,当我们细细品味时,才能体会出那份平淡真实的悠然与优雅。
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
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
人生不怕熬,要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人生进退是常事,关键是能够熬住。
熬,就是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步地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
熬得住,就能笑到最后。
2. 熬,是稳定平和的心境
阅遍世事的人都明白,许多事情,一眼是看不到头的。一时春风得意,或一时折戟沉沙,都不会永远算数。
只有不急不躁,气定神闲的人,才会是有长性,熬得住的人。
熬是出发与成功的中间点,就好比茶需要慢慢泡才有味,酒要慢慢酿才香醇,生米要慢慢煮才会变熟。
熬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修内心的宁静,修处世的淡定。有磨练,才体现出成功的弥足珍贵。
熬的不是岁月,熬的是心态。
3. 熬,是历久弥坚的意志
整个人生就是一段又一段的,需要熬的过程。
熬的过程并不是坐以待毙,熬是磨练意志,熬是蓄势待发,熬是不动声色默默努力,等待着熬出头时的一鸣惊人。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快熬不过去了,无法坚持了,时过境迁后,再回头看,一切都熬过去了。
那些能耐住性子去熬的人,在百折千磨中,愈挫愈勇,屡败屡战,成为一个内心永远不会被击垮的人。
当然了,之上仅是我对王阳明心学中一点点的了解罢了!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其中王阳明认为,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应该保持致良知的本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因为拥有高尚的品格而吸引众人。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以诚相待,良善做事就显得格外重要。
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其实在历史时期王阳明心学的受益者还有很多,比如张居正,曾国藩。
一个国家学习王阳明心学能得到如此发展,那么一个人如果学习了王阳明心学之后,他也一定会获益良多。
戴尔卡耐基书写的《人性的弱点》告诉了我们在和人交往沟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但是我们国家对于人性的描述之类的文章出现得更早 ,这便是王阳明心学。
所以我认为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心学的时代,这种说法并不为过。因为随着科技和网络的进步,人修心养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这本《传习录》是王阳明一生语录的精髓所在,读完它能让我们对王阳明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对他的思想有一个更深的感悟。
而《知行合一》则是王阳明心学中最重要的核心所在,他在这本书中采用了无数的小故事,阐述了人生规则和道理。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为人处世更加熟练,书中的很多知识可以让你运用到生活当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