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王守仁,字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等经典理论,被后世当作阳明心学的精髓,虽然王阳明相关……
文|颜小二述哲文
王守仁,字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等经典理论,被后世当作阳明心学的精髓,虽然王阳明相关思想中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只要细细品味,可以解决很多当代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现实矛盾。
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1、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
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据记载,王阳明曾和朋友在山里游玩,他的朋友看到一棵开满花的树,便问王阳明: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的回答相当经典,他是这样说的: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通俗来说,王阳明这是在点出,如果你看向花时,看到了满树灿烂的山花,这山花便是你的心赋予的意义,如果你的心没有给客观世界的别人的眼里的花赋予花的意义,那么别人眼里的花开花落在你看来,毫无意义。
也就是说山间花开花落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一刻就赋予了这个现象这层意义。再直接一点来说,即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也就是所谓的心无外物,心即理的通俗解读之一。
2、因心外无物,所以致良知的表现是知行合一
儒家孟子提出人性善,提出人天生拥有良知良能,但是因为人后天生活中会面对各类欲望的诱惑,导致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被蒙蔽,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即在反省中不断剔除蒙蔽,回归本心。当我们的本心不被蒙蔽时,我们就能达到所谓致良知境界。这个时候,人就能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一,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
3、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 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
许多时候,他人的侮辱和中伤,对我们到底是伤害,还是历练,抑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就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那些人和事。让我们拘泥于伤害之中的,其实是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所以,高情商的人大抵都能明白,能够从负面情绪中拯救自己的,大抵只有自己,许多时候,让我们感到为难的,不是所谓的人和事,而是我们自己不放过自己。
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