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为圣人有多难?历史上仅5个半圣人,半个是曾国藩,那5个是谁? 《荀子·礼论》中有儒家学者对圣人的描述:圣人者,人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
原标题:成为圣人有多难?历史上仅5个半圣人,半个是曾国藩,那5个是谁?
《荀子·礼论》中有儒家学者对圣人的描述:圣人者,人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无方之民也。荀子认为,圣人是一个人道德至上的体现,因此,只要是求学之人,不走歪路之人,皆为圣人。 道家圣经《老子》中说: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為而成。《庄子·齐物论》中则认为: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根据《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的记载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性情者也。这些都足以见得,所谓圣人,也就是能贯彻自己神圣意志,能成为周围人标榜的人,这是一种玄妙的概念,并非可以追随的,而是从日常生活中顿悟的,因此圣人注定是不多的,算来算去,从古至今也不过只有五个半罢了。 1.儒家至圣孔子春秋末期,世间礼崩乐坏,按照孔子的说法便是: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如此混乱的一个年代,相比起西周初年礼乐升平的场景而言,何尝不是一种退步?
孔子作为一位出生在一个这样时代的人,却能恪守本心,已是难得,还能更进一步的对礼乐进行解析,开创了私学的基础,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更是对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发展踏出了坚实的一步,说他是天纵之圣也毫不为过。 2.儒家元圣周公孔子被称为圣人,那对于孔子而言,孔子的圣人便是周公,周公姓姬,乃是西周皇室,是周武王姬发的同弟弟,因为其的封地在周地,因此被叫做周公,其制作并开创的礼乐基础便是孔子后来儒家理论的基础理论。
如果评价周公一生的话,根据西汉伏生在《尚书大传》对《尚书》的解译里有提到: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其的《周礼》不仅让孔子视若重保,更是后世王莽毕生所追随的道德至高之境。 3.道家老君老子老子曾为周朝守藏室之史,素来以其博学的才华为闻名,就连孔子遇到他之时也向其问理,其最核心的思想便是辩证法,为中国的哲学发展书写了坚实的一笔,其讲究无为而治,物极必反,不与人相争,是后世道家性命双修的开山鼻祖。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孔子在入周面见老子时,称其: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4.墨家科圣墨子墨子本是宋国人,曾经担任过宋国大夫,其以‘兼爱’‘非攻’为基石,搭配‘节用’‘尚贤’作为其理论的基点开创了墨家学说,在他死后,墨家三分,其的墨家学说作为当时诸子百家中唯一能和儒学思想相提并论的理论,被称为儒墨显学。
墨子的理论思想不同于孔子和老子的理论思想那样大空大幻,而是注重实际,其以认识论和逻辑学一直作为其墨家学说的基础思想之一,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整体中又有数不尽的个体,每个个体因为其有机联系被捆绑在一起,成为了我们如今的这个世界。 5.阳明王文成公不同于寻常读书人,儿时的王阳明出生的王氏家族两代进士,可王阳明却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其读书就是为了做圣贤,公元1499年,王阳明在二十八岁时终于科举入仕,为二甲进士第七人,可由于当时刘瑾专政,王阳明没过几年便被贬至贵州龙场。
如果是寻常人,恐怕此时也就放弃了,当时的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可王阳明却根据风俗开化当地土著,最终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至此,创立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而他的龙场之行,也被称为‘龙场悟道’。 6.半个圣人曾国藩。曾国藩相比起前几位而言是颇具争议的,因为其作为汉人,却委身于清军,在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率领湘军杀得尸横遍野,不过他却是一位以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纲领的官员,曾经的浙大中文系教授胡哲敷在《检论》中称: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长江沿岸的人大多在儿时听过曾国藩的故事,传闻曾国藩本人如何,其子如何,其如何,其家法门风如何,足以见得曾国藩在百姓眼中的印象,说其是圣人是因为其在清末的涉世态度,但是其并没有著作,也没有核心的思想,因此只能被称为半个圣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