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节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国藩为官时的一些做法门道。和大家想象中的清官不同,曾国藩的理念做法多少带有和光同尘的意思。在这一章,我们还能了解到曾国藩小金库的由来。
咸丰十年(1860)四月十九日,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日,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他一生三次总督两江,时间累计长达八年。这是他担任的时间最长、任务最重的一个地方职务。
在(1864)攻占南京以前,军事任务是曾国藩的工作重心,随着平复叛乱,民生和吏治工作的分量越来越突出。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他从政和治军的初衷是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
大部分人对两江地区的认知是存在误区的,虽然地方属于鱼米之乡、物产富庶,但长期受到了清王朝官吏的剥削,官场腐败来自民脂民膏,太平天国时期,更是缺乏治理能力,作为作战的主战场,这个富庶的地方一直受到摧残。
可以说夹板罪不好受啊。在京为官的时期,曾国藩就认为当时天下的弊端根源在于吏治。现在他在地方,想要采取行动,好好整顿一番了。
我们来看看,他在这儿做了哪些事。
【不准大排场,只收小礼物】
都说新官上任,在清朝,官场的迎送排场非常讲究,有上级来视察,到边界迎接是不够的,而是要出城,接待设置什么级别的宴席,排几场戏,临走时送多少钱,一套套规矩下来非常铺张。曾国藩整顿吏治的第一份宣言就是在接待上向官场的潜规则宣战。
国藩赴水营,请阁下告诫各营,无迎接,无办席,无放大炮。
成为地方大吏,曾国藩还需要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礼物。身在官场,收到礼物,不单是代表着钱,更多代表着人情。你一点不收,就显得不近人情。所以曾国藩的做法是,在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选价值最轻的收下。
和光同尘,收,但是有自己的价格线。久而久之,大家意识到曾国藩不收礼物是认真的,渐渐也形成了风气,后面送礼的人就少了。
除了以上官场风气的调整,曾国藩还从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入手,树立新风。 第一条工作准则是:要求身边的守门人等工作人员不准欺凌地方官员。第二条是:不许给亲友安排工作。这种做法防止了身边的人弄权。
【对自己开刀:裁撤陋规】
前面说到的不搞迎送,不大吃大喝,不收礼品,管好身边人员,对于吏治来说,虽然重要,但还属于小节性质的。
曾国藩最核心的举措是挑战陋规。
什么是陋规?这里的陋规指的是灰色收入。而且每一个官员每年捞取的陋规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大致数目,这些在当时几乎是公开的,连皇帝都很清楚。它的存在被允许的原因是:办公经费不足。
在当时,为官者的工资收入是非常低的,根本不够花销(这些包括办公需要例如请师爷、送信的路费等等),从办公经费的角度来看,向下级收取附加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久而久之,衍生出了通过勒索下属来自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现象。最底层的官员吃什么,吃的就是老百姓了。这样下去,各种苦不堪言。
曾国藩要裁撤的陋规,实质上是停止榨取百姓的血汗。官员腐败和百姓负担过重,这是他决心要改变的事。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与江西巡抚沈葆桢开始减负改革;
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藩与江苏巡抚李鸿章开始江苏减税;
……
改革必然会遭到阻力,曾国藩首先要裁撤的必然是自己。在他之前,两江总督每年可收的陋规大概在十万两到三十万两之间,他之后拒收任何昂贵的礼物,所以这期间,他们一家的生活都非常简朴。
据说,整个总督府只有两位女仆,欧阳夫人也事事躬亲,下厨烧灶、纺纱织布无所不为。
【曾国藩的小金库】
看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当官要钱,工资又不够,曾国藩的钱到底怎么安排的?他是真清官还是假清官?其实,如果说曾国藩没有其他的小收入是不对的,他的作为也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有些举动也依旧照着潜规则行事。
在最开始,曾国藩的很多支出都来自老家,在分家之前,吃大锅饭,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分家之后,曾国藩一支只能靠分到的五十五亩田地过活,所以他只能要自己:以廉率直属,以俭治家。
但,要花的总归是要花的。比如吃喝应酬是官场上少不了事,他刚任总督时曾拒绝公款吃喝,但久了便发现这难以贯彻,后来的一些特殊场合也就随波逐流了。还有灰色支出,例如冰敬、碳敬、程仪这些,要送给部分的官员,人情往来需要大笔银子。
那这些钱哪来呢?
原来,他有自己的小金库。在当时,管理盐业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缉拿私盐。以保障官盐的销售。盐运司每年都会提出一大笔经费来缉私。这笔钱中,包含了很多不好处理的开支,包括孝敬给两江总督的陋规。
在曾国藩的信中,后人发现曾国藩会将这些缉私经费存放在后路粮台,这里除了盐运司的经费,还包括几个海关送的公费。这就是曾国藩的小金库了。这个金库专门负责官场的应酬打点。
至于曾国藩的家庭支出,则出自朝廷拨付的养廉银,也就是补贴。从这里看出,他有很明确的公、私之分。
纵观曾国藩为官风格,我们看到,他并不是戏文中一清到底的清官,他用自己的方式将公款用于公务支出,他和清到自我受虐的海瑞不同,总结说是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毕竟,他的目标不是做清官,而是办大事。如果一清到底,就容易成为官场公敌,无法获得别人的配合。
曾国藩: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远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
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业。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