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圣即是止于至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君子的毕生追求,就是通过不断的修养,使自己达到一个圣人的境界,实……
致圣即是止于至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君子的毕生追求,就是通过不断的修养,使自己达到一个圣人的境界,实现所谓的内圣。
《大学》中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有影响,有贡献的人的学问之道,就在于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三点。也即大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
致圣的最后一步,就是互相监督劝勉,止于至善。
心学最核心的致良知,是去除外物遮蔽,回归到人本身的善良。杜甫老无所依,他却心怀天下,希望可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苏轼半生被贬,他却毫无怨言,每到一处必然造福一方。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善良很简单,善良却又很难,它没有什么门槛,却又不是谁都可以做到。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光辉,是一种无言的力量。
止于至善,就是按良知的指引做事
弟子问:知道要止于至善的道理,然后自己的志向才得以确定;志向确定,然后身心才能安静;身心安静,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是什么意思呢?
王阳明回答:人们只是不知道‘至善’就在自己心中,所以总是向外界寻求;以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定理,从而在万事万物中去寻求‘至善’。所以使得求取至善的方式、方法变得支离决裂、错杂纷纭,而不知道求取至善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只有让自己的良知正常工作,那就能做到定、静、安、虑、得。由此可知,良知并不仅是一种美德,还能助你做成一切事。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王阳明高仿真机器人书写的止于至善。机器人通过交互认知的技术,临摹和示教书法真迹和碑帖,以此实现王阳明先生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法作品的重现。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