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0月31日,是一代大儒王阳明诞辰540周年纪念日,各地多有庆祝活动,而在如今重提王阳明,……
王阳明: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0月31日,是一代大儒王阳明诞辰540周年纪念日,各地多有庆祝活动,而在如今重提王阳明,也具有很多现实意义。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是浙江绍兴余姚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曾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学在日本,直接成为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传统思想抵制全盘西化的基础。
陶行知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为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陶行知从心学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王阳明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特别有用。因为王阳明的学说有三个核心点,第一是强调良知,在心中找良知,给现代人找到一个指路的坐标。第二是知行合一,围绕一个目标,勇敢地去实践它,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就地解决,强调效率,对现代商业很有用,日本人的商业所奉行的宗旨和理论就是心学。心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立志。我们如今认为立志是理想。但儒学认为,对内实现自我价值,对外服务社会,做一个大丈夫,可以成为一个人终身的信仰和目标,任何时候都不会茫然,至于是否换职业,反而不重要了。最终目标是清晰的,这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

一个年轻人如果能找到自我,就不会过于茫然和悲观。当今社会要取得成功,强调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强调自我价值的只有王阳明。过去,对儒家思想的偏见非常深,推翻清朝后,大量引入的是西方思想,对儒学批判有些矫枉过正,包括对王阳明的忽视,泼脏水把孩子也泼出去了。
王阳明这个人太有诱惑力了。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良知,通过逆向思维看到事物的本质,用心学来解释社会,总是看到希望,心学认为即便问题暴露了,也就意味着有希望去解决。
中国传统理念讲究三思而行,往往考虑理论,忽视实质,关起门来做学问,造成中国的书呆子多,清谈者多于实干者。而阳明心学,先行后知,知行合一。有计划先立刻做起来,遇到困难,就地解决,再深入。许葆云认为这能提升整个中国社会的效率,现实意义非常大。中国发展在找加速器,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有助于国家的发展
王阳明语录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