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学习一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理论。 良知固然是先验的,但致良知是一个过程,致也就是达到的意思,达到良知……
今天咱们学习一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理论。
良知固然是先验的,但致良知是一个过程,致也就是达到的意思,达到良知并不能只靠空想而完全离开后天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具体行动当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良知,并把良知传递到具体事物中。良知需要活动来感悟,活动也离不开良知的指导,但没有思考的活动就无法获取真正的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中对良知不断思考可以使得对良知的认识层层递进,呈现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而这种上升在某种程度上又为下一步的探索良知奠定了基础,从而呈现出一浪更比一浪强,最终达到主体对良知的感悟不断向深处演进的状态。
良知在主体心中一开始就具有精神本体的意义,但这种本体就好比潜能,需要通过后天的工夫不断进行延展。致良知的工夫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良知作为本体,蕴含无限的真理,每一个阶段对良知的认识总是有限的,每一个新阶段的认识都是对上一阶段的继承和发展。
致良知的工夫经过长期的量变积累就会产生质变,通过这种质变的提升,主体对良知的认识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对良知的认识有起点,但没有终点,对良知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这一过程不会终结,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
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说密切相关。知行合一在逻辑上是对致良知说的延展,也可以视为致良知说的实现途径,主体通过知行合一能够不断明晰和感悟先天赋予的良知。王阳明对朱熹知先行后的观点割裂了知与行进行了批评,他反对那种只会繁琐而空洞的思考而不去身体力行的实践的思想,也反对那种鲁莽的只知道行动而不懂得思考的思想,他注重知与行的统一,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从而将知行合一作为一个完整的认知与行动的动态转化过程,最终达到明觉的良知。
王阳明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也看作是行,这种思想动机是意识,还没有向行为转化,王阳明将行为动机和行为本身混为一谈,意在劝诫人们注重思想层面的道德修养,杜绝不良的杂念,回归良知,王阳明以知为行,虽然可以让恶的思想不外化为恶的行为,让恶的动机消失,但善的动机固然符合良知,善的动机实施起来却也未必会产生善的行为,主体自身对良知的感悟能力不同,就有可能根据其他主体实施的善的行为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这种结果未必就符合良知。
阳明心学和西方现象学有许多相同之处。在著名的岩中花树中,友人认为花开花落皆为自然现象,因此与我无关,而王阳明则认为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花与人的心相关,人来看花时花才开了,这颇有点存在即被感知的味道。其实,王阳明的重点不在于客观事物上,而在于心体为客观事物赋予了意义,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因人的存在而具有了价值。
王阳明的这一思想和西方的现象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现象学是一种意向性学说,关注主体意识的意向性活动及其意义。在现象学大家胡塞尔那里, 作为一种认识批判, 现象学是在主体性的认知活动中寻找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真理,王阳明则是从主体性上来寻找一切真理的源头。胡塞尔和王阳明都强调了知识的先验性和主体的意指性,都是先验哲学,但胡塞尔更注重纯粹意识,王阳明则注重一种伦理上的建构。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