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心学集大成者,儒家600年来最后一位圣人。可是,这位心学权威,青年时代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学粉。他一字一句读完了朱……
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心学集大成者,儒家600年来最后一位圣人。可是,这位心学权威,青年时代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学粉。他一字一句读完了朱熹的所有作品,在竹林枯坐了七天七夜,没有悟到格物致知中的道,却将自己累得病倒了。
这场守仁格竹,让理学粉王阳明的心都碎了,并对格物致知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如草、木、竹、石者,天下之物不知凡几,都可用来求理?理从何来,又将用于何处?
对理学心灰意冷的王阳明,在一场自我本能的选择中,看到了心学的曙光。正德皇帝玩世不恭,素来宠信宦官刘瑾。刘瑾专擅朝政,陷害并抓捕了戴铣等20多位大臣。对初入官场的王阳明来说,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眼前——是违背本心、明哲保身,还是大胆直书、心向光明?
王阳明果断选择了后者,挨了刘瑾40杖责,还流放到了贵州龙场看管驿站。在赶往龙场的路上,又遭到了刘瑾党羽的追杀,王阳明纵身投湖才得以幸免。
山林遍布、郁郁葱葱的龙场,又让王阳明心里波澜不断。他是大明朝的进士,前兵部武选司主事,在这么一个荒山野岭的驿站能做什么?刘瑾是否还会迫害自己?自己还能回京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王阳明望着未开风化、饥寒窘迫的龙场百姓,脑海中那诵读过无数遍的《大学》越来越清晰。在这个偏远的山林边陲,看着未开风化的民众们,王阳明仿佛与先秦时代有了重叠。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他真正懂得了从小诵读的先秦经典。
在明德、在亲民,寥寥6个字,重重敲打在了王阳明的心间。先秦时代的中原,或许正如今日龙场之荒凉吧!先秦时代的民众,或许也如今日龙场民众之饥寒吧!
先秦经典的产生,根本不是著书立传的成果,而是教化民众的践行。自己多年所学所视,不正是为了造福于民吗?既然是造福于民,这荒凉的龙场百姓,不更比京城百姓需要帮助吗?想 通了 知、行关系的王阳明,一扫流放龙场的郁闷,身体力行地开始了龙场教育工作。
入乡随俗的王阳明,穿着破旧的麻衣,穿梭于各个村寨。王阳明利用渊博的知识储备,结合当地风俗,在龙场传播了儒家思想。流放龙场的这3年,不仅是龙场民众开化的3年,也是王阳明将先秦经典付诸实践的3年。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
龙场悟道后的王阳明,否定了格物致知,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王阳明心学最核心之处,就是否决了朱熹格物致知、先知后行的观点。他认为朱熹格物以求知,从死物获真知,然后再入世是不合理的。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每个人天生都有的,只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有些人没有将良知与行动相结合。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与入世行为没有先后顺序,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同步进行。正如王阳明龙场悟道一样,他是在龙场传道的过程中,才将儒家经典融会贯通,开创了阳明心学。而不是坐在山岩、竹林下,等想明白了一切道理,再去传播自己的思想。
相对朱熹而言,王阳明更加注意行。他认为:知和行可以同步进行,而且知的目的不是求义理,而是知行合一。也就是,不为追求义理而知,而为付诸行动而知。
吾所以不虑而知者,良知也。 ——王阳明
王阳明甚至认为人的良知,是与生俱来,不需要加以思索的。比如:一个孩童看到小兔子受伤, 这种伤心的感觉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考虑了兔子可爱再感伤;雏鸟受到袭击,雌鸟的反击是本能的,而不是权衡利弊的结果;看到老人、病人,不假思索就想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才是致良知。
王阳明为刘瑾追杀、几乎丧命,在人生一片昏暗的情况下,对龙场未开化的百姓进行传道。这种不假思索,从心灵深处产生的念头,就是良知的体现。在无人相视、与外界隔绝的龙场,王阳明身体力行地传道,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在龙场的善举,是内心良知的作用,而不是对名利的追逐。因为,当时几乎丧命的王阳明,也无法预知权倾天下的大宦官刘瑾会倒台。再加上龙场与外界隔绝,若非王阳明开创了阳明心学、留名青史,那他在龙场的所作所为也是无人知晓的。
但王阳明在良知的驱动下,没有掺杂任何个人思虑,在龙场进行传道、教化。这份独特的经历和人生感悟,让王阳明突破了传统理学的禁锢,进而有了心学的辉煌。
因此,什么是人的良知?
人的良知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需要假以思索,就想付诸行动的一种本能。就像看到小孩跌倒、老人昏迷,那种想伸出援助之手的触动,就是良知的作用。良知是每个人都固有的,却因个人经历、世俗得失判断而禁锢,只有真正付诸了行动的,才是致良知。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