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铺山东省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促进警察职工身心健康,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省鲁中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联合办公室特推出解忧杂货铺专栏,为您的心灵……
解/忧/杂/货/铺山东省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促进警察职工身心健康,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省鲁中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联合办公室特推出解忧杂货铺专栏,为您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提供爱与滋养,愿您拥有爱的传递与温暖的陪伴。如有建议及需求欢迎您在下方留言,我们会尽快提供相关咨询。王阳明是我国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于16 世纪初,在批判性地吸收了朱熹理学,综合孟子学说和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阳明心学。对我国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王阳明的一生很短暂,仅有五十七年,但他留给世人的财富却是无穷的。阳明心学思想所焕发的光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如何做好知行合一、致良知理论的学以致用仍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挖掘与探索。综述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大多赞同其内涵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心即理:肯定了人的存在,具有发现自我的意义,人作为自身的存在而存在,而不是为了外部高悬的理而存在。理就在我心中,而万物皆备于我,才有意义和价值。二是知行合一:知与行相互包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三是致良知:良知是善恶是非的评判标准的来源。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良知只是个是非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其致良知的目的,就是炼就一颗辨别善恶的是非之心,还要培养一种实实落落的好恶之情,从而着实解决万事万变。阳明心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哲学史上,不仅开启了一代学术新风,在明清时期掀起了一股启蒙思潮。时至今日,王阳明很多思想和人生感悟都正当其时,给被欲望和潮流所沉溺的现代人以心灵启迪。很多学术专家研究出心学之立志、勤学、改过、自省、知行等诸多方面的心学思想,不仅展现了其诚意修身的智慧,在纷繁复杂、焦虑浮躁社会的环境下,更让人得以净化心灵、修炼自我、强大内心。那么,由此推论,阳明心学是否与当代心理学在内容和原理上有契合之处?01良知学说引领自我人格不断完善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是指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介于外部世界与本我之间。自我的作用使个体意识到自身的认知能力,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压抑和约束。超我遵循理想原则,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与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阳明心学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同时指出,天理之在人心。所以,这个良知,类同于弗洛伊德的超我;这个私欲,就类同于本我。王阳明通过致良知的独特理论,不断完善自我人格,使本我和超我达到和谐融合境界,使个体的行为既符合社会规范,同时又带来人内在的极大愉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著名论点: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潜能来源于个体内部;自我实现了的人是完全自由的,支配行为的关键因素是人的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的人,就是摒弃了狭隘自私观点的人。良知使自我与万物一体融和。这种万化根源总在心、充塞天地之间的良知,引领人去追求鸢飞鱼跃在我的境界,这就是心理学的目标愿景导向,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彰显了人格精神的伟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著名论点: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潜能来源于个体内部;自我实现了的人是完全自由的,支配行为的关键因素是人的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的人,就是摒弃了狭隘自私观点的人。良知使自我与万物一体融和。这种万化根源总在心、充塞天地之间的良知,引领人去追求鸢飞鱼跃在我的境界,这就是心理学的目标愿景导向,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彰显了人格精神的伟大。
02阳明心学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就是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存在人际影响的暗示效应。说明心理暗示的规律是,暗示者身份、名望和地位的权威性越高,暗示的效果就越显著。在王阳明的权威暗示下,人们愿意观照自己的内心,并运用阳明心学所指点的自我心理暗示法,进行自我暗示,改变潜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努力达到知行合一最高境界。
阳明心学大量采用的心理暗示法是,通过认知先接受观念,使道德理念进潜意识;接着引导进行自我心理暗示;促成自觉行动。相较于朱熹格物致知,被动地接受的信息,且不一定会转化为实践行动。但在阳明心学心理暗示法中,认知接受的信息,深化到潜意识层面,必定会转化为实践行动,而且是道德自觉行动。03知行合一的认知行为心理应用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automaticthinking)机制的影响。所谓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假思索地行动。知行合一理论认为知、行是人格发展的基础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融合为一。与认知行为理论具有较多契合之处。
王阳明提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明觉精察处即是行,行之真切笃实处即是知,都说明了知行合一是动态的认知行为过程,知行在本体上是合一的,即在任何时候都不曾被私意隔断。知与行,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两方面,正如自动化思维,其间并没有一个进行先后判断的空间和过程。真知在于能实行,对事物确实有认知并且有所行动。用心理学的观点解读就是:人的认知心理活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行为,同时,人的行为也离不开认知心理活动。04岩中花树彰显现代心灵审美王阳明游南镇时,友人就岩中花树提问:深山岩石间的美丽花树,独自开独自落,跟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可以认为:一切美的感受,都源自人的心灵活动。倘若没有人的心灵感悟,美也就无从谈起。山中花若无人去发现它的美,当然是空寂自开,没有任何审美意义。正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才使岩中花树的美顿时显露出来。
阳明心学认为,感知美的灵明存在,美的形式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正如罗丹所言:现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王阳明谈到此花不在你心外时,实质上具有了明确的心灵美感,蕴含着审美主体的心灵和审美对象的载体之间的意义连接关系。图文|侯宗山 任超原标题:《解忧杂货铺 | 第九期》阅读原文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