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明史较为浓厚的兴趣,加上少时所了解的些许关于阳明先生的事迹,我在选修课目中报了有关课程。寒来暑往,学期已近尾声,我在教授那引人入胜的讲解……
出于对明史较为浓厚的兴趣,加上少时所了解的些许关于阳明先生的事迹,我在选修课目中报了有关课程。寒来暑往,学期已近尾声,我在教授那引人入胜的讲解中受益匪浅。由此谨将不才胸中几分微薄的感想,冒昧写将一二。
阳明先生原叫王守仁,字伯安。家境很好,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王阳明自幼便表现出非同寻常(似乎古代名人少年时都是如此):舞枪弄棍,志做圣贤,还作了一首颇有辩证味道的《蔽月山房》。十七岁时父亲给他在江西洪都(今南昌)安排了婚事,成家并没有打消王阳明做圣贤的心思,反而愈加强烈。阳明格竹的故事还在小学课本中被杨振宁引过反面教材,实际上它代表了王阳明对未知的执著探索,代表了他对程朱理学的辩证思考。
状元老爹对儿子的想法不以为然,他更希望王阳明考取功名。王阳明没有辜负家人期望,二十一岁一遍中举,在经历了两次名落孙山后,二十八岁又考取了二甲进士,后入工部、刑部。这期间他一直没有忘记初心,坚持悟道,同时从生活经验中体验到朱熹的理学体系的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格物的空洞,灭人欲的不可能,他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哲学萌芽。
事态的转折出现于龙场悟道,王阳明因上书反对权奸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谁也不知道王阳明在这个当时已经不能仅用落后来形容的地方是怎样自耕自食、调解民众争端、防范流窜犯的,只知道他在这艰苦卓绝的三年里,领悟了那个最神秘的道,随心而动,万法自然,天理即是人欲。很奇怪,许多传奇伟业都始于荒芜际遇。常言道置之死地而后生,吹尽狂沙始到金,到底是上天设计非凡之人注定遭难还是受苦之人方可大有作为谁也说不清楚,只记得做一个打不倒之翁不忘初心才能日后翻身实践人生真谛。
正德五年,阳明先生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在内阁首辅杨一清和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推进下几个月后升为刑部主事,后调回北京任吏部主事,然后是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正德十一年,他就任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在辖区他平定匪患,颁布十家牌法,使百姓生活安定,充分地将他知行合一的思想运用到世间事务中,这无疑为后世陆王心学的学者们添加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然而对于阳明先生来说,剿匪安民只是牛刀小试,真正使他扬名后世的是著名事件——平叛宁王之乱,期间阳明先生的军事才能展示得淋漓尽致。宁王朱宸濠的先祖朱权被兄弟朱棣骗走朵颜三卫靖难成功,事后却被禁锢于南昌一生不得快意,时至今日朝中朱厚照顽劣无志,蓄谋已久的朱宸濠趁皇帝西巡回朝当即拍板造反。
当宁王杀掉江西巡抚孙燧公开起兵时,王阳明早已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感觉到了宁王的反意。此时他正在丰城,得到消息,先是赶往距宁王老巢洪都二百里的临江府,带着知府戴德孺一干人等,又在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的吉安建立了平叛司令部,和知府伍文定招募兵勇。同时传檄各地平叛军队十六万(实际上没有),让宁王将信将疑不敢轻举妄动。王阳明还用下反间计,使宁王怀疑两个狗头军师而不敢进攻南京(攻了可能真就称帝了)。十余天后回过味儿的宁王连攻九江、南康,逼近安庆,王阳明此时已有八万大军,夜夺洪都。宁王明知是围魏救赵之计,却还是折回去救火。宁王素养流氓地痞为其效力,王阳明临时组建的士兵素质也不高,两军在鄱阳湖打了两仗,都是半斤对八两,然而阳明先生善用心学,大发免死牌,搞得反军人心惶惶。偏偏朱宸濠没看过赤壁,将战船用铁索连起来,于是重蹈了一次老祖宗朱元璋的对手陈友谅的覆辙,被王阳明一把火烧得干净。宁王之乱正式平定,朱宸濠被俘,前后历时共三十五日。
阳明先生一生最大的传奇结束了,虽然战功显赫,但他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封赏。朱厚照一心要御驾亲征,不想这么快就平叛,连玩的机会都没有了。加上好事之人诬陷王阳明与宁王的关系,明武宗更加迁怒于王阳明。王阳明只好拜了权宦张永的码头,又让出功劳给皇帝,才免得祸事,功成身退。不过他已经名声大盛,以至于后来两广叛乱的首领听说朝廷派王阳明前来平叛时,主动投降。
王阳明一生心如止水,逆境中泰然自若;对于心学门下弟子,一律倾囊相授;名满天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众多人;习文善武,建功立业;作官为民,安得芸芸众生。阳明先生的光芒,千年绽射天地间,纵观其一生所作所为,堪称圣贤。逝者无情,圣人也不放过,在平定叛乱回乡的路上,阳明先生永远地停下了脚步,时年五十六岁。江西南安一盏孤舟,是他的安息之地。
阳明先生曾留下一部心学四决,至今长盛不衰,小生谨以无限的崇敬缅怀之情,抄录如下: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