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年志趣 《年谱》言郑太夫人娠(shēn)守仁十四月而生。生时,祖母岑氏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予岑。岑醒来,已闻婴儿啼哭声。祖父竹轩公感到奇怪,就……
二、少年志趣
《年谱》言郑太夫人娠(shēn)守仁十四月而生。生时,祖母岑氏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予岑。岑醒来,已闻婴儿啼哭声。祖父竹轩公感到奇怪,就替孩子取名为云。由此,守仁出生处被称为瑞云楼。守仁出生的这一传说,还见于湛(zhàn)若水的《阳明先生墓志铭》、黄绾(wǎn)的《阳明先生行状》和张廷玉的《明史·王守仁传》。这与其父王华诞生时,其祖母孟氏梦其姑托一绯(fēi)衣玉带童子授她一样,都是寄托了王氏家族对新生孩子富贵发达的期待。
但是,据《年谱》载,守仁长到五岁还不会说话,这可急坏了王家的人。一日,守仁与群儿嬉,有一道人经过看见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是说,“云”这个名字,泄露了天机,受到不能讲话的惩罚。竹轩公醒悟,就把王云改为王守仁。果然,守仁就开口讲话了。 一日,诵竹轩公所尝读过的书,众人都很惊讶。一问,回答说:“闻祖父读时已默记了。”这一传说,显然与岑氏梦神人授绯衣童子给她一样的离奇,不可相信。但其中亦包含着《年谱》 作者的用意:守仁还不能讲话就能默记经籍,其聪明是可想而知的。
守仁的少年,11岁以前是在余姚度过的。11岁到17岁,是随父在京师度过的。守仁少年的这一段生活,《年谱》记载很简略,但少年时代的守仁,并非如有些传记资料所说的那样,从小就志于学圣贤。如《年谱》11岁条记:守仁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守仁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一个11岁的小孩,正是贪玩的年龄,恐未必就立志读书学圣贤的。
其实,守仁少年时代的兴趣是在习武和辞章。守仁少时是一个很顽皮很好动的孩子,这种性格,使他对军事战阵有着天然的兴趣。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说他“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王龙溪《滁阳会语》说他“英毅凌迈,超侠不羁”,黄绾《阳明先生行状》 说他“性豪迈不羁,喜任侠”,都道出了他少年喜欢习武的个性。冯梦龙《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说得更具体:守仁12岁在京师就塾师,不肯专心诵读,每潜出与群儿戏,制大小旗居中调度,左旋右旋,略如战阵之势。
龙山公出见之,发怒说:“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守仁问:“读书有什么用处?” 龙山公说:“读书则可以做大官,如你父亲中状元,就是读书之力!” 守仁说:“父亲中状元,子孙世代还是状元否?” 龙山公说:“父亲中状元只止父亲,你如果要中状元还得去勤读。” 守仁说:“只有一代,虽状元也不希罕。”龙山公更为愤怒,重重地打了他一顿。《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有小说家习气,所载虽不可尽信,但这一段记载比《年谱》言守仁11岁就以读书学圣为志,似更近人情,因为这比较符合一个11岁孩子的性格特征。
守仁48时平定宁王叛乱,张忠、许泰等人嫉妒(jí dù)守仁功劳,挑衅(xìn)性地提出要与守仁在教场较射,想以此出守仁的洋相。结果守仁三发三中,挫伤了张、许等人的傲气,不得不班师还京。试想守仁如无少年时代的习武骑射之功,是绝不会三发三中的。
(第一章)四
守仁喜爱习武,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动荡有关。守仁随父在京师的几年,国内不断地有零星的农民起义,退回北方的蒙古贵族亦不断犯边。《年谱》载,守仁15岁曾出游居庸三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他在塞外调查诸少数民族的种族,思考备御之策。并驱逐胡儿骑射,经月始返。由于一心想着骑射,一日梦游伏波将军庙,并赋诗说:“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bìn)毛皤(pó),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马伏波是东汉光武帝的大将,尝有男儿当“以马革裹尸还”的志向,以后屡建奇功,在讨伐五溪蛮时,病死军中,果然以马革裹尸而还。嘉靖七年十月,守仁平广西思田之乱,在归越的途中过梧州,拜谒(yè)马伏波庙,忆及15岁梦游伏波庙,不觉感慨(kǎi)万千,遂题诗二首,以抒感慨和对伏波将军的敬仰。一个少年时代的梦到晚年竟变成了事实,这给守仁的一生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他自己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要说是命定也确实是一种命定,只是这种命定不是由外在的力量所主宰的,而是由其自己的人生选择决定的。李贽(zhì)说:“先生卒亦裹尸而归,为朝臣桂萼(è)所谗(chán)毁,夺其封爵,何其若合符契也。有志竟成,先生可以无恨矣。”在历史上,凡志同者亦有其大略相似的人生经历,要说命定,这就是一种命定吧。
应该认为,守仁以后对武事的关切正是他少年爱武的发展。《年谱》载他26岁在京师学兵法,“当时边报甚急,朝廷推举将才,莫不遑遽(huáng jù)。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可以看出,此时他不仅从武艺层面上留心武事,而且从战略层面上留意武事了。这比起他15岁时出居庸逐胡儿骑射来说,在思想上确是一个跃进,现收录在吴光等人编校(jiào)的《王阳明全集》中的《武经七书评》,或许就是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从所评的情况看,确实有其超越古人的见解。这说明守仁学兵法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其少年时喜爱习武的自然延伸。
守仁以后不仅热心于理论上探讨兵法,而且企图把它用于实践。《年谱》载守仁“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这虽然依然属于纸上练兵,但可以看出他的心思所在。而在他中进士,被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坟时,他就尝试以军事的方法管理工程建造,从而高质量地(de)完成了整个工程。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守仁没有少时练就的武功和以后的军事学基础,他日后又如何平定赣南之乱和宁王之叛!
守仁在少年时代,除了关注武事以外,还对所谓辞章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下过很大的功夫。古人所谓辞章,是指诗文。《汉书·蔡邕(yōng)传》载蔡“好辞章”,即是此意。我国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后,诗文是进士考试的重要科目,故士大夫之族,无不雅好诗文。守仁出身于一个诗书世家,耳濡(rú)目染,从小在诗文方面即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天才。守仁11岁随祖父到京师,过金山寺,祖父与客酒酣(hān),拟赋诗,未成。守仁即从旁赋曰:“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淮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以一个11岁的小孩,能随口诵出如此顺畅的七绝,不能不使客人大为惊异。复命赋《蔽月山房》诗,守仁又随口应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其诗思之敏捷,确实为数不多。
(第一章)五
对诗文的迷恋,构成守仁少年时代重要的生活内容。《年谱》载守仁随父在京时,在官署格竹子失败,“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22岁参加会试落第后,回余姚结诗社龙泉山寺。此时,曾任布政司的魏瀚致仕在家,魏瀚是守仁祖父的诗友,平时以雄才自放,却与守仁结成了忘年交,常相与登龙山对弈联句。凡守仁先得佳句,乃谢曰:“老夫当退数舍。” 守仁写于这一时期的《雪斋闲卧》说:“梦回双阙(què)曙光浮,懒卧茅斋且自由。巷僻料应无客到,景多唯拟作诗酬。千岩积素供开卷,叠嶂回溪好放舟。破虏玉关真细事,未将吾笔遂轻投。”可见作诗已成为他这一时期生活的重要内容。而破虏玉关,在他看来,与辞章比较起来,又变成小事了。无怪乎湛若水说他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了。
守仁以后中进士,供职京师,对辞章的雅好依然如旧。黄绾《阳明先生行状》说:“己未登进士,观政工部。与太原乔宇,广信汪俊,河南李梦阳、何景明,姑苏顾璘、徐祯卿,山东边贡诸公以才名争驰骋,学古诗文。”守仁所交往的这些人物,在当时都以诗词名著于世,特别是其中的李梦阳、何景明两人,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与边贡、徐祯卿并称为文坛四杰,又与康海、王九思、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并称为前七子。他们的诗文反对明初以李士奇为首的台阁体派,当时言诗者必称“何李”。守仁与他们“以才名争驰骋”,可见守仁在当时的诗名。
正德元年,守仁得罪刘瑾,被谪(zhé)龙场。他的诗友倪宗正作《送王阳明谪龙场》云:“一凤鸣初日,悠悠别上林;流离文士命,慷慨逐臣心。但得精神继,何忧瘴疠侵;风花长满月,应不废哦(é)吟(yín)。”显然倪宗正是以文士看守仁,并以“不废哦吟”相期望,可见守仁的诗文在当时的影响。
但是,守仁对诗文的兴趣后来越来越淡了。原因是他感到这只是一种虚文,无益于国计民生。他的学生王畿(jī)说:“弘正间,京师倡为词章之学,李、何擅其宗,先师更相倡和。既而弃去,社中人相与惜之。先师笑曰:‘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于心性之学,以颜、闵为期,非第一等德业乎?’就论立言,亦须一一从圆明窍中流出,盖天盖地,始是大丈夫所为,傍人门户,比量揣拟,皆小技也。”守仁的这一看法大概与汉杨雄的观点相类似。杨雄擅长汉赋,所作《长杨赋》《羽猎赋》名重于时,但他后来认为词赋不能经世致用,“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拋弃了词赋,转而研究经世之学。但守仁此后并没有抛弃辞章,他不过是不把它作为自己的正业。他在此后的生涯中,哪怕是在戎马倥偬(kǒng zǒng)中,都没有废弃诗文,而是每有所感,即形诸于诗。现在我们读守仁的诗集,即可看出他的生平大略。守仁的诗,自然、圆融、晓畅、工整,又意境高远,特别是晚年的诗,包括他的哲理诗,几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成就决不在“何李”之下。只是他在哲学上的盛名,掩盖了他在诗文上的成就。
心得
即便是阳明先生,也曾走偏了,能找回正途就好。
读书心得:诗文为雅兴,对民生国计无用,虽无大用,但可以融入自己的理念与想法,从而让别人可以更加能够感受到意境
学习心得
1、王守仁对诗文的态度:喜爱(高中进士)-冷漠(贬谪龙场)-淡然(形诸所感)
2、所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先导
3、符合古人文以载道的理念
8月19日心得:王阳明少年志趣
此篇文章,讲述了少年王阳明在诗文的才气,可见他私底下花了很多苦功。勤学,知行合一的体现。
结交一群良师益友,互相监督,提醒,良性竞争,对自身成长,心胸的开阔都很关键。责善的体现。
圣人在顺境和逆境中,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过错,大贤大能都有,但他们知错能改。
当王阳明发现诗文,无法对国家人民有帮助,并不是经世之学,更不是圣人之学。
果断放弃,这是何等的气魄的胆识。这是改过,为善去恶是格物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