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收藏 0 点赞 681 浏览 2793 个字
摘要 :

八、居越讲学 嘉靖元年,守仁居越服丧,自此朝廷六年不召。在这几年中,守仁无军务之繁,无政事之杂,可以说是一生中最为清闲的日子。其《归兴》二首云:“百战归来白发……

王守仁评传第一章:王守仁的生平经历(8):居越讲学

八、居越讲学

嘉靖元年,守仁居越服丧,自此朝廷六年不召。在这几年中,守仁无军务之繁,无政事之杂,可以说是一生中最为清闲的日子。其《归兴》二首云:“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作闲人。峰攒尚忆冲蛮阵,云起犹疑见虏尘。岛屿微茫沧海暮,桃花烂漫武陵春。而今始信还丹诀,却笑当年识未真。”“归去休来归去休,千貂不换一羊裘。青山待我长为主,白发从他自满头。

种果移花新事业,茂林修竹旧风流。多情最爱沧州伴,日日相呼理钓舟。”[3]

对于朝廷事务,守仁则采取超然态度,是时朝廷大礼议起,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原来,武宗无后,死后由孝宗之弟兴献王祐杬之子朱厚熜继位,是为世宗。世宗即位后,就令群臣议生父兴献王尊号。宰辅杨廷和与众多大臣据前朝故事,主张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父,不合世宗意。张璁、桂萼等人为了升官,迎合世宗之意,主张尊兴献王为皇考。双方几起几落,

前后争辩相持三年。最后因世宗的坚持,终于追尊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其间群臣哭阙力争,被世宗下狱的达一百多人,被廷杖而死的十余人。守仁是一礼学专家,但他对兴献王是否该尊为皇考一事不置一词。与守仁过从甚密的霍兀厓、席元山、黄宗贤等人先后皆以大礼见问,

守仁只是不答。守仁尝夜坐碧霞池,为诗云:“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起,谁与青天扫宿尘?”[4]所谓大礼之义,在世宗与朝臣看来,是至关重要的大事,而在守仁看来,却是无谓的事,不足以与问,不值得回答。除了明道和讲学,此外的什么朝廷事务,一概引不起他的兴趣。

守仁居越,讲学的规模有极大的发展。此时门人日进,比任何时候都多。萧璆、杨汝荣、杨绍芳等来自湖广;杨仕鸣、薛宗铠、黄梦星等来自广东;王艮、孟源、周冲等来自直隶;何秦、黄弘纲等来自南赣;刘邦采、刘文敏等来自安福;魏良政、魏良器等来自新建;曾忭等来自泰和。海宁有一老者号萝石,以能诗闻于江湖,年六十六游会稽,闻守仁讲学,用拐杖肩其瓢笠诗卷,入门长揖上坐,颇有傲气。守仁与之论学,萝石深有领悟,即称弟子。乡人以其老,劝其不必自讨苦吃,萝石不从,说自己从守仁学,即是有幸逃离苦海,遂自号从吾道人。王龙溪少年任侠,经常出入酒肆赌场,而求见守仁,一睹眉宇,便称弟子。以后,龙溪发展守仁的良知学说,在晩明思想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此时,郡守南大吉以座主称门生,辟稽山书院以聚四方学者。嘉靖四年十月,门人又在越城西门光相桥东立阳明书院,以纳来学之人。

由于从学者日众,“宫刹卑隘,至不能容。盖环坐而听者三百余人。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至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1]门人黄修易回忆说:“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未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徙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先生每临讲席,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名者。每临别,先生常叹曰:‘君等虽别,不出在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诸生每听讲出门,未尝不跳跃称快。尝闻之同门先辈曰:‘南都以前,朋友从游者虽众,未有如在越之盛者。’此虽讲学日久,孚信渐博,要亦先生之学日进,感召之机申变无方,亦自有不同也。”

 

嘉靖三年八月,守仁宴门人于天泉桥,时值中秋,月白如昼,参与的门人有百余人,酒半

酣,歌声渐动,久之,有的投壶,有的击鼓,有的泛舟,各尽其兴。守仁赋《月夜》二首,其二云: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3]

守仁是异常欣赏曾点的狂者胸次的,他也是以“吾与点也”的孔子自视的。平心而论,守仁居越的讲学规模和深度,都超过了当年的孔子。与日益扩大的教学规模相一致,守仁此时的哲学思想亦日臻成熟。黄宗羲论守仁学成有三变说:“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4]黄宗羲所说的“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是指守仁的致良知之教。这是符合事实的。这从他此时所写的咏良知的诗里也可以看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云: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ロ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声无息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弃自家无尽藏,治门持钵效贫儿。

又《示诸生》三首其一云: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1]

守仁的这些良知诗,自然、顺畅、富于理趣。能以诗的形式如此充分地表达哲学理论,在历史上是不多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守仁还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谆谆告诫他的高足弟子钱德洪与王畿说:“二君已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又说:“二君以后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2]四句教是守仁对自己思想的总结,它的提出,是其心学成熟的标志。

但是,随着守仁学说影响的扩大,嫉恨他的人亦与日俱增。嘉靖初,御史程启充、给事毛玉承宰辅意,攻击守仁之学为异学。在诽谤面前,守仁表现了异常的冷静。其时陆澄为刑部主事,上疏为守仁辩护。守仁写信制止说:“无辩止谤,尝闻昔人之教矣。况今何止于是!四方英杰以讲学异同,议论纷纷,吾侪可胜辩乎?惟当反求诸己,苟其言而是欤,吾斯尚有所未信欤,则当务求其非,不得辄是己而非人也。使其言而非欤,吾斯既以自信欤,则当益求于自慊,

所谓‘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者也。然则今日之多口孰非吾侪动心忍性,砥砺切蹉之地乎?”

[3]他并不计较别人的谤议,表现了一个学者少有的大度精神。

嘉靖二年二月会试,朝廷发策以心学为问,而暗地里批判守仁。参加会试的门人徐珊读《策问》,心想:“我怎能昧着良心去讨好时俗呢?”不答而出。而欧阳德、王臣、魏良弼直接发挥守仁的学说,主考亦无可奈何,加以录取。钱德洪下第而归,深恨时事乖戾,见守仁,守仁却高兴地对他说:“圣学从此将大明天下了。”德洪不解:“时事如此,为什么还说大明天下呢?”守仁说:“我的学说怎么可能遍告天下之士?现在试录以此为题,虽穷乡僻壤也无不知道。如果我的学说不对,天下就会有人起而求其真。”[4]充分表现了守仁的自信和求真精神。

嘉靖六年五月,守仁被荐征广西思田,由此结束了居越六年的讲学活动。

版权: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主在传播阳明学智慧,如有侵权之处请联系小编QQ:2253128如果您也是阳明学爱好 者欢迎投稿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9191.html

相关推荐
王守仁评传第一章:王守仁的生平经历(9):起征思田
九、起征思田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命守仁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征讨广西土目卢苏和王受。守仁此时正在病中,上疏辞免,没有得到同意。不得已,只好起身,…
日期:2022-08-12 点赞:0 阅读:396
王守仁评传第一章:王守仁的生平经历(8):居越讲学
八、居越讲学 嘉靖元年,守仁居越服丧,自此朝廷六年不召。在这几年中,守仁无军务之繁,无政事之杂,可以说是一生中最为清闲的日子。其《归兴》二首…
日期:2022-08-12 点赞:0 阅读:681
王守仁评传第一章:王守仁的生平经历(7):擒获叛藩
七、擒获叛藩 正德十四年,南赣乱平,守仁上疏要求致仕,没有被批准。此年六月,福建三卫军人进贵协众谋叛,守仁受命前往处置。六月九日起身,十五日…
日期:2022-08-12 点赞:0 阅读:843
王守仁评传第一章:王守仁的生平经历(6):巡抚南赣
六、巡抚南赣 正德十二年正月,守仁由越入赣。对于此次赴任,他是不愿意的,只是身不由己。一到江西,所见满目疮痍,这使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作于此时…
日期:2022-08-12 点赞:0 阅读:1,128
王守仁评传第一章:王守仁的生平经历(5):两都讲学
五、两都讲学 守仁离开龙场,于正德五年三月到江西庐陵任知县。如上所述,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守仁对这次升迁并不感到惊喜。但毕竟是结束了三年的罪…
日期:2022-08-12 点赞:0 阅读:440
王守仁评传第一章:王守仁的生平经历(4):龙场悟道
四、龙场悟道 贬谪龙场,是守仁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守仁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弘治十八年(1505 年),明孝宗病死,太子朱厚照以十五之龄即位,是为…
日期:2022-08-12 点赞:1 阅读:728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0:00

客服电话

17340063827

客服邮箱

2253128@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