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的这些话,揭露的就是朱学已沦为知识和支离。对于这 种流弊,如同对虚伪化一样,他也是深恶痛绝的。守仁认为费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3闻见之……
守仁的这些话,揭露的就是朱学已沦为知识和支离。对于这 种流弊,如同对虚伪化一样,他也是深恶痛绝的。守仁认为费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3闻见之博, 适以肆其辩;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所以古代皋、夔、稷、 契诸圣贤所不能兼之事,今天的初学小生都想要通其说,究 其术。而动不动就说自己要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 在,无不是济其私而满其欲。他意识到朱学被知识化、支离 化,是与它被虚伪化紧相联系的。自然,他也不知道这是一 种学术思想一旦居于统治地位势所必至的。他只把它看成士 大夫之属的个人学风不正!他只想以简易直截的致良知之教 去对治这一专事辞章记诵的不正学风。 应该说,守仁对当时学术流弊的揭露是真切、中肯的。
对 于儒学和利禄结合而造成的这种虚伪化和知识化的弊病,陆 九渊早就有所觉察。陆氏曾指出,科举取士自实行以来,虽然有其功绩, 今之士人亦不能舍此而别寻出路, 但它造成士 人陷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虽读圣贤之书,从事懦者事业,而 其志之所向,则往往在功名利禄,而与圣贤相背离。如此,又 怎么可能为国事克尽职责,以不辜负于朝廷的任使?他说: “今人只读书便是利,为取解后,又要得官,得官后,又要改 官。自少至老,自顶至踵,无非为利。又说:“子亦见今之 读书读经者乎?历叙数十家之旨而以己见终之。开辟反复,自 谓究竟精微,然试探其实,因未之得也,则何益哉?”陆氏 的这些话,批判的就是当世士人把儒学虚伪化,变成自己谋 取利禄的敲门砖,把儒学知识化,把富于实践性的道德学变 成一门精微的学问和知识。针对这一学术流弊,陆氏专以简 易诲人,而讥笑朱熹的道问学为支离,尝作诗云:“易简功夫 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 今,陆氏所以一再强调尊德性,“先立乎其大者,原因就 在他要矫正当代的虚伪化、知识化的弊病。人们普遍地认为 陆氏反对读书,其实他又何尝反对读书,他只认为读书首先 要心地洁净,否则就是“假寇兵,资盗粮”。陆氏的心学,在 根本上就是唤起士人的良知,博学、审冋、慎思、明辨而笃 行之,以便“共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 计”。陆氏的这些思想,与王学是同条共贯的。
为救当世学术的流弊,守仁创为知行合一说,揭致良知之教,又旁注《大学》古本,编定《朱子晚年定论》。可以说. 王学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对治朱学流播中的这神种弊病,这 一点,许多后学都已看到。部廷采《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云: “自宋世理学昌明,程朱大儒择精语详,有国者至以五经、四 书制科取士,可谓盛矣°然人人崇用朱传,而不知反验之身 心,口之所能言、笔之所能书顾茫然也。先生思振其衰弊,以 为人皆可尧舜,独持此不学不恵之良知。而作圣之功,不废 学虑。後提之不学不虑,与圣人之不思不勉本体同,而求端 用力在于致。”邹守益《阳明先生文录序》云:”其后剖析愈 精,考拟愈繁,著述愈富,而支离愈甚,间有觉其非而欲挽 焉,则又未能尽追窠臼而洗濯之。至我阳明先生既然深探其 统,历艰履险,磨瑕去垢,独提良知,力拯群迷,犯天下之 谤而不自恤也.”胡宗宪《重刊阳明先生文录序》云:明兴 百有余年,文教虽盛而流弊亦浸以滋,先生亦不得已而揭 ‘致良知’一语以示人,所以挽流弊而救正之,无非发明孔门 致知之教,而羽翼斯道之传,他们的这些话,都指明王学 的兴起,完全是为对治当世学术流弊的。 为救当世朱学的流弊,守仁不能不与朱子办交涉,争讼 诉,他也和孟子批杨墨、韩子批佛氏一样,一再申明自己有 不得不然的苦心。其《答罗整庵少宰书》云: 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 其于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辨哉?予不 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 杨、墨,当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 人呶呶于其间,噫,可哀矣!
韩氏云,“佛老之害甚 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干未坏 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干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 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 ”呜呼!若某者其 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 众方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 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 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 为救当世朱学之弊,守仁无疑是以孟子辟杨墨、韩子辟佛氏 自况的。他其实也确实像孟子和韩子,道以自任,为对治当 世的学术之弊,倡为新说而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只是世有 朱学之弊而王学兴,逮及守仁死后,又有王学之弊而朱学复 起,文质相救,天道好还,这一点,恐怕是守仁生前所没有 料及的!三、王学形成的理论渊源 王学的形成,虽说是岀于救治当世学术流弊的需要和守仁屡经坎坷的痛苦体悟,而不是对前代学术理论推衍的结果, 但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理论的渊源。大凡一种学术思想,它的建立,都不能无视前代或当世已有的思想资料,都有一个与前代或当世其他学术思想体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它总要吸收某种思想,排拒某种思想,特别是吸收某种思想,由此构成学术思想发展的长河。王学也是这样,它的思想理论, 涉及与众多的学术流派的关系。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