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无动静 动静问题是宋明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濂溪以降的思想家 没有不谈动静的。在宋明哲学中,这既是一个功夫问题,又是一个本体问题。濂渓《太极图说》云:……
四、心无动静
动静问题是宋明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濂溪以降的思想家 没有不谈动静的。在宋明哲学中,这既是一个功夫问题,又是一个本体问题。濂渓《太极图说》云:“圣人定以中正仁义 而主静,立人极焉。”这是从功夫说动静。又说:“无极而太 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 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是从本体说动静。
但是守仁心学中的动静说远比濂溪的动静说要复杂和抽 象,特别是其本体论中的动静问题,更是如此。因为他说的 动静,是指心体的动静,这是一种没有物质的动静,这就不 能不具有很大的思辨性和抽象性。从守仁弟子陆原静致守仁 请教动静问题的书信里,可以看出当时关于动静至少有如下 几种说法:(1)以心有事为动,无事为静;(2)以心感通为 动,寂然为静;(3)以心已发为动,未发为静;(4)以循理 为静,从欲为动。陆原静的困惑是,这些观点,如何与先儒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动而无动,静 而无静,以及圣人复心体之“中”相统一。
针对原静的这些问题,守仁复信作答说:“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 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 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 寂然盛通也。动静所通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 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 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 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 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因可 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 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 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 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 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劫 静分者也。①
守仁这一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心无动静。原因是,心之本体即 良知,这是恒常不变,无前后内外之分而浑然一体的天理。文 中的有事、感通和已发,都是指心体的感物而言,感物固然 可以言动,但良知依然是那个良知,它有事时亦同于无事,感 通时亦同于寂然,已发时亦同于未发,既无所减,亦无所増。 无事、寂然和未发,则是指心体的未感物而言,未感物固然 可以言静,但良知依然还是那个良知,无事亦如有事,寂然 亦如感通,未发亦如已发,既无所增,亦无所减。守仁认为, 动静只从事上看,循理就是静,从欲就是动。这与通常说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以及无动无静、有 动有静的提法均不矛盾。因为循理则虽万变而未尝动,故动 中有静;从欲则心如槁木死灰亦未尝静,故靜中有动。有事 感通是动,但其寂然之体未尝增加,故动而无动;无事寂然 是静,但感通的功能未尝减少,故静而无静。至于未发已发互相内在,未发在已发之中,或已发在未发之内,并不是别 有一个未发或已发者在,心体只是那个心体。以其互相内在, 故言未尝无动静,以其只是一个心体,故不分动静。所以心 的本体无分于动静。
守仁这一心之本体无分于动静的观点,在正德十年《答 伦彦式》书中亦有表述。他说:
心无动静者也。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 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其 静也,常觉而未尝无也,故常应;其动也,常定而 未尝有也,故常寂。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 之谓集义。……心一而已。静,其体也,而复求靜 根焉,是挠其体也;动,其用也,而惧其易动焉,是 废其用也。①
守仁的这封信,与上述《答陆原静书》不同的是,他在认为 心无动静外,又认为静言其体,动言其用。心只是一个心,但它有开有合,感物而开,敛凝而合,有如天地昼夜,夜里万 物混沌,形色俱泯,白昼万物露生,一一分明。感物而开,是 其用;敛凝而合,是其体。故说心无动静,不是说心没有动 静,而只是说它体用如一,故动静合一。无分于动静,这是 就未分化的本体言;静言其体,动言其用,这是就分化为体 用而言。心固不可以说它以静为体,以动为用,但可以说因 静而见其体,因动而见其用。静见其体,故未尝不可言良知 是寂然不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守仁屡屡强调良知的寂然 不动,如说”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 之本体”①。同样,动见其用,故未尝不可以言良知是变动不 居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守仁强调良知无一息而或停,如 说“天道之运,无一息之或停;吾心良知之运,亦无一息之 或停”②。
因此,守仁反对割裂动和静。他在解释周子太极图说时 强调,周子的太极动而生阳,静时生阴,动极而静,静极而 动,不是动生静,或静生动的关系。他说:太极生生之中, “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 “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③。在守仁看来,如果动静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即动 又如何可能生静,静又如何可能转而生动呢?在朱子的理学 体系中,作为理生气、太极生阴阳契机的动静是有先后之分 的,“毕竟未动之前须静,静之前又须是动,推而上之,何自 见其端与始!”④而在守仁的心学体系中,动静则彼此合一不 分。
由于认定心无动静,动静出于感物,故在功夫论上,守 仁就不主张专在静上用功。虽然他早年曾提倡静坐,但后来 即悟其弊,只提倡动静合一。他说:“人心自是不息。虽在睡 梦,此心亦是流动。如天地之化,本无一息之停。然其化生万物,各得其所,却亦自有静也。此心虽是流行不息,然其 一循天理,动自静也。若专在静上用功,恐有喜静恶动之弊。动静一也。”①动静如一,循理去欲,不求静而心自静,强靜 去动,从欲违理,心欲静而无静。守仁的这一动静合一的功 夫论,完全植根于他的心无动静的本体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