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逝世以后,学者对四句教的批评,多半葉中在首句, 而对四句教的后三句,側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守仁在世时, 钱德洪和王畿关于四句教的分歧,则主要在后三句,而对首 ……
守仁逝世以后,学者对四句教的批评,多半葉中在首句, 而对四句教的后三句,側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守仁在世时, 钱德洪和王畿关于四句教的分歧,则主要在后三句,而对首 句,则基本没有争议。因此,依据守仁的一贯思想,弄清四 句教后三句的涵义,乃是一个重要问题。
四句教第二句是“有善有恶意之动二这是承第一句“无 善无恶心之体”而来的。在守仁看来,心无善恶,而意却有 善恶。守仁所谓意,有意念、意识、意向意义,意念、意识 是主体的念虑或识见,意向是主体的欲望或选择,皆属于 《中庸》已发的范围。依守仁的思想,这是有善有恶的.
心体既无善恶,作为心体之动的意,为什么是有善有恶 呢?王畿以内外表里的关系释心意知物,认为心体既无善恶, 意也必然无善恶。他说:“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 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悪之 物。,,①事实上,守仁哲学里的心意范畴具有多义性。因此,心 意的关系亦视心意的意义而定。如果以心为潜在的意识,意 为显现的意识,则应当说,心无善恶,意亦无善恶,意如有 善恶,则心亦当有善恶6因为这里的心意关系是显微的关系° 如果以心为能照,意为感物而起,就不能说心无善恶,意亦无善恶了。正如我们可以说镜无妍媼,而不能说所照亦无妍 婦一样。守仁四句教里的心,有如我们在上节所论,显然是 指能照的本体,而不是潜在的意识,故心体虽无善恶,而意 却有善恶。
在守仁看来,意所以有善悪,首先是因为心体虽无善恶, 但常人之心,不能不有私智的昏蔽,私欲的阻隔,一有昏蔽 阻隔,则其意念思虑,不能不有私意恶念。如人有好名好色 好货之心,皆可以障蔽良知,而使至善之性,不得充分地表 现。他说:“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 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 其全体大用矣。”①在其暂明的时候,意可以说是善,在其暂 灭的时候,意即为恶了。故守仁强调诚意•他说;“心之发动 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著力,便是在诚意,如一念发在好 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 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②
其次,意有善恶,还在于意又是人的意向•既是意向,就 不能不有好恶取舍之心。《传习录上》载守仁与弟于薛侃的一 段对而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港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了少冋,曰;“此等者善恶, 皆从瓶壳起念,便会错。”侃未达。曰:“天地生意, 花草一般,何曽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钦用草时•,复以軍为善矣…此等 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曰::“籐则 无善无恶乎笋0:;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 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悪・,是谓至善*①
守仁在这里指出,天地万物,有如花草,就其本身而言,原 是无善无恶的。只是人以其意向取舍不同,而有善悪之分•观 花者以草为恶.,而用草者叉•以草为善.这种意之善恶与上述 所谓意念意识之善窸不同的是,意念意识的善恶是有客观标 准的,如合天理即善,備入欲即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 意向是善是恶,则因人而异,甲以花为善.草为恶,乙则以 草为善,花为恶,因人不同而不同。守仁认为,人的意向虽 然不能无善恶之情,但是必须使自己的意向摆脱气的主宰而 纳入理的航道,方是诚意复心体的功夫。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是说对善恶的自我认识。入 不但能为善为恶,而且能自知为善为恶。他孝,能自知为孝, 不孝.亦能自知不孝,他忠,能自知为忠,不忠,亦能自知 不忠,这种对自己德行的自我认识】是入特有的能动性的表 理.在守仁的哲学里,这被称为良知。虽然,良知有多种属 性,如我们在致良知一章里已经指岀过的,良知是天理,是 准则,是至善•塁主宰,是睿智,是自觉和自信,但最重要 的属性,当是天理和睿智.以其是天理,所以是准则、至善、 主宰;以其有睿智,所以成自觉、自信等。
良知为什么能知善知恶呢?在守仁看来,这是因为良知有思的功能。守仁说,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夭理。思 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 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育能知 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恩,白是纷纷劳扰,良处亦白 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 者。①
因为良知能够自知,故一念之发,一事之感,其为至善,良 知能自知;其为不善,良知腱自知,并不带要他人提醒。故 人依着良知,自能调节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自能见善而思齐, 见恶而改过,舍却良知,便不能辨别善恶是非,所以诚意只 在致其良知6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说复心本体的途径。守仁 虽然主张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但却不能说知 善知恶就是为善去恶,或者说有良知即有美行。如果良知即 是美行,也就无须说致良知了。有学者指出过,在阳明“致 良知学说中,至少在逻辑上良知是先于致知的,从这方而说, 阳明晚年的致良知思想中已不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 即是行,行即是知的思想”⑥。这是很有见地的。故守仁在提 出知善知恶是良知后,还强调以格物功夫为善去恶。
格物为什么能为善去恶呢?守仁认为,格物就是正念头。 良知所知之善,虽欲爱好它,如果不就意之所在的事上实实 在在地去做它,即下一番格物功夫,则虽有爱好之念,犹不 能说爱好之念是真诚的,为善之行是落实的。良知所知之恶, 虽欲厌悪它.如果不就意之所在的事上实实在在地去掉它,即 下一番格物功夫,则厌恶之意就不能说是真诚的,去恶之行 是落实的。只有对良知所知之善,在意之所在之事上实实在 在而为,对良知所知之恶,在意之所在的事上实实在在去不 为,则良知所知就无亏缺障蔽,良知始能得到推广和扩充。这 也就是说,无格物,良知虽然知善知恶,却不能落实在行为 上为善去恶。在这里,守仁是以良知为知,而以格物为行的。 故要为善去恶,必须以格物为途程。守仁的这一观点,虽与 知行合一相悖,却是积极和合理的。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