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四句教的涵义,已如上述。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四 句教所昭示的逻辑结构。 守仁心本体论的主要范珅是心、意、知、物,由心而意 而知而物,这是本体发而为用;由物而知……
守仁四句教的涵义,已如上述。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四 句教所昭示的逻辑结构。
守仁心本体论的主要范珅是心、意、知、物,由心而意 而知而物,这是本体发而为用;由物而知而意而心,这是发 用复归于本体。故心、意、知、物有着逻辑上的紧密联系。守 仁说广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疽①又说:“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主宰 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调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①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而不 是四事,只是一件而不是四件。但是四者虽是一事、一件,却 具有内外表里的不同,从本体到发用,有着层层转岀的关系; 从发用到本体,亦有着层层回归的关系。这一理论路向,在 四句教里有着充分的体现。
守仁四句教最高的范畴是心。四句教里的心,不是意识 或道德层面上的心,而是能照意义上的心,或本体的心。以 其是能照或本体的心,故心体超越于万物,超越于善恶,所 以说无善无恶心之怵,这是守仁心本体论的基石。
本体必表现为发用,无发用也就没有本体。心必发为意, 无意就不可能见心。大致说来,四句教中的心,相当于《中 庸》“喜怒哀乐之未发”句中的未发,而所谓意,则相当相对 于“未发”的已发。意有善悪,直是因为意属于经验层面,而 不是本体层面,是照物而起的意念,而不是能照的本体。无 善无恶的心发而为有善有恶的意,这是守仁心本体论的展开, 是本体向发用的过渡。
在四句教里,知是一复杂的问题,守仁所谓知,是有善 无恶的良知。良知有体有用,在体的意义上,它同于心本体; 在用的意义上,它是对行为准则和对善恶的认识。四句教里 的良知,当属后者。但在与意的关系上,守仁又时常以知为 体,以意为用。《传习录上》守仁答徐爱问,说“心之所发便 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同卷答陆澄问心知意物,也说緒心 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答顾东桥书》言:“其虚灵明 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
久 知非意之体乎?”守仁的这些话,都有知体意用的关系。但四 句教里知与意最重要的区别似不在这里,而在意有善恶,而 知则有善无恶。守仁说:“意与良知当分别明白。凡应物起念 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 之良知。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是矣。”①意有善恶,而知能知善 知恶、有善无恶,故诚意在于致知。心体由意而知,由有善 有恶之意而知善知恶之知,这是守仁心本体论进一步的展开, 是由本体到发用的深入。
四句教体系最外层的概念是物.在守仁那里,物有多重 涌义。四句教里的物,是指主体的践履,即行事,守仁曾强 调,“意之所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事 亲即为一物;意用于治民,治民即为一物)意用于读书,读 书即为一物等等。不离意而言物,或者说不离心而言物,这 是贯穿守仁心本体论的一条主线。心体由意而知而物,这是 从本体到发用的完成,守仁四句教所昭示的心本体论,就是 団样一个逻辑结构。
除了本体论的意义外,四句教又具有功夫论的意义.而 且在主要意义上说,四句教是守仁的功夫论。在天泉证道中, 守仁虽然肯定王畿的四无是接利根之人,而德洪的四有接中 报以下之人,彼此应该相资为用,但他又强调说:利根之人, 世所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这是颜子和程明道都不敢 承当的,岂可以轻易要求常人做到!人有习心,只可教他在 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而不可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养成一个虚寂的毛病!也就是说,必须坚持四有 的立场,实实在在地为善去恶。显然,守仁是把四句教作为 功夫论来加以强调的。
四句教作为功夫论,意涵着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这 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后一环均以前一环为前提,前一环 又以后一环为归宿,不可错乱或瓚等。《传习录下》云:
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 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的功?必就心之发动处 才可著力也。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着 力,便是在诚意,如一念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 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 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敌欲 正其心在诚意。工夫到诚意,始有著落处。然诚意 之本,又在于致知也。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 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艮 知便做去,如得不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则 这个良知便遭蔽了,是不能致知也。吾心良知既不 能扩充到底,则善虽知好,不能著实好了,恶虽知 恶,不能著实恶了,如何得意诚?故致知者,意诚 之本也。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 憲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 就这侔寧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为 善则不善正了,亦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也。如此.则 吾心良知无私欲読了,得以致其极,而意之所发,好 善去恶,无有不诚矣!诚意工夫,实下手处在格物
也,
在守仁那里,道徳修养功夫的终极目标是复心本体,但复心 本体又不可在心体上着力,而必须在心之所发,即意念上去 恶归善,故复心本体在诚意。诚意又以知善知恶为条件,故 诚意又必在致知。致知又不可悬空去致,又必须在事实上用 功,故致知必在格物。由内而外而言,正心必诚意,诚意必 在致知,致知必在格物。由外而内而言,有格物始有致知,有 致知始有诚意,有诚意始可正心。这便是四句教所昭示的功 夫论。
在四句教所昭示的功夫论里,最重要的当然是为善去恶 的格物。因为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将落空。但守仁 又强调格物、致知和诚意不可偏废。《大学古本序》云;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 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矣 專也。至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那其事而 格之,则亦无以致其布,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 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 本体,是之谓止至善。……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 格物者,调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 虚,不本于致知而徒格物诚意者,谓之安。支与虚 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
守仁的这一段话,既强调格物、致知、诚意不可踰等,任意 颠倒,又强调格物、致知、诚意不可偏废。作为功夫论的不 同环节,四句教所包含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乃是不可 分割的。
应该认为,在理论潴源上,四句教无疑源于《大学》的 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大学》云:“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了又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四句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为复 心本体制造依据的,发挥的正是《大学]的正心思想;有善 有恶意之动・是为诚意作论证的,继承的正是《大学》的诚 意思想;知善知恶是良知,目的在于致知,论证的正是《大 学》的致知思想;为善去恶是格物,指的是格物的内容,阐 述的正是《大学》的格物思想。但四句教不同于《大学》的 是,《大学》的诚意、致知、格物属于修身的功夫,正心亦属 于修身的功夫,因为《大学》所提及的心,是经验和道德层 而上的心,而不是超越经验和道德层而的本体心,而守仁四 句教无善无恶的心是本体心,本体超越于善恶,故不可言善 恶。所以《大学》的正诚致格只是功夫论,而守仁的四句教 则既是功夫论,又是本体论。
总之,由本体而功夫,由功夫而本体,心、意、知、物 由内层层转出,心~而物万;物、知、意、心由外而内渐渐 还原,物万而心一,这就是守仁四句教理论的逻辑结构。这 一逻辑结构,是守仁哲学思想的基本结构•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