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的后三变与前三变不同,前三变是异质的转变,后三变则是同质的发展,是同一个系统的圆熟完成。
①默坐澄心
王阳明在濒临生死、百折千难中大悟之后,犹如经历了一场大病,元气初复,不得不注意养生。于是就有了“默坐澄心”,所谓“默坐澄心”就是静坐,慢慢地去清除内心的杂念,然后分辨“真我”(本心真体)和“假我”(习气私欲)。就像我们在《正念的奇迹》中讲过,初学者在学正念的时候,经常提醒自己要处于正念中。
王阳明在这个阶段教人“存天理,去人欲”,所谓天理就是本心、真我,所谓人欲就是私欲习气,假我,已渐渐地向良知之说靠拢了。
②致良知
王阳明在五十岁前五年间,平诸寇,擒宸濠,在军旅中讲学不辍,属于学问和事业的鼎盛时期。但在四十九岁时,因遭奸佞忌恨,生死一发,益信良知之学可以忘患难出生死。在五十岁之际,便正式揭示“致良知”三字为口诀,成立讲学宗旨。
什么是“致良知”呢?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将其扩充到底,使它在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宰地位,这与《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有相通之处。用三点可以详细地阐述这一点。
第一,收敛与发散圆融为一
这一阶段,王阳明已克服主客体分裂对立之境,达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的境界,即不管处于什么状态,哪怕他在打仗,面见皇上,他的心永远是定的,并不需要成天的静坐了。
第二,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
我们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称为“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的,称为“和”。不管未发的“中”还是已发的“和”,只要找到其中关键的平衡点,是中庸,是天理,也是良知。
案例:王阳明的一个学生,他的孩子生病了。非常焦虑,痛苦得坐卧不宁。这时候王阳明就告诉他说,孩子生病了,父母觉得很难过,这是人之常情,符合天理。但是如果这个痛苦过分了,当你已经痛苦到六神无主的时候,就说明你的私意太多。这其实就过了“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和”了。
第三,知与行合二为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呢?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这里的“知”不是指知识,而是指“德性之知”。知行合一,要求你真知,然后真的去做。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代表着致良知达到了最高境界。
案例:有人说我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习惯性地对父母大吼大叫,与兄弟斤斤计较。这就不是真知,也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前提,是真知,就是你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且你会不由自主地区把它实践在你对待父母和兄弟。
③圆熟化境
王阳明父丧后,五六年间,都在越中讲学。所谓“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便是指他五十一岁以后的晚年境界——圆熟化境。这和孔子所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类似。
王阳明所谓圆熟化境是:不习不虑的良知,并不是习气中的直觉本能,而是随时当下的真实呈现。此时,天理自存,人欲自去,良知真宰,融入化境,圣人气象显。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私欲早已消失殆尽,良知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不管他随意做什么,一定是符合良知的。
王阳明成学前的三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悟道以后的三变,则是“自我完成”的过程。从“自我发现”到“自我完成”,亦正是他一生践履的过程,这不是思辨的事,而是实践的事。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forum/240.html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