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中国文化的实践理性
胡立根原创

“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提出的哲学主张,意思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古今完人王阳明
王守仁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精通儒学、佛学、道家学术。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他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的明代大儒,被称为“古今完人”。他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被称为王学,其一生门徒甚多,影响甚广。尤其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在明中后期有着巨大的影响,著名政治人物徐阶、张居正都是这一学说的忠实信徒,明中后期的异端史学、文学思想始发于此,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与之有很大关联。在东南亚,“知行合一”思想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王守仁出生于浙江余姚,其父王华,是个大学者,明代状元,曾担任翰林院修撰和明孝宗皇帝的老师。相传,王华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聪明好学,学文习武,非常用功,但也曾一度沉迷于下棋,往往因此耽误功课。其父恨其屡教不改,一气之下,将棋投入河中。这让年幼的王守仁备受震动,
当即赋诗一首以明志:“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此后,王守仁一心想要如诸葛卧龙一般成就一番伟业,便潜心学习,终于学业精进。不仅精通儒学,还苦修武学,精练骑射,钻研兵法,他弯弓射箭,百发百中,成为文武全才,为其日后倡导“知行合一”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27岁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但三年之后,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龙场悟道立心学
王阳明病愈复职后,在他35岁那年(1506年),宦官刘瑾擅权,王阳明上奏折反对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的驿丞(相当于县政府招待所主管)。在赴贬谪地途中,遭到刘瑾的刺客一路追杀,他逃至钱塘,假言投江而死,才暂时躲过一劫,于1508年(他37岁那年),到达被贬谪之地——贵州龙场。正是在龙场这个地方,演绎了著名的 “龙场悟道”。
王阳明从幼年时代开始,就深研儒学,崇拜朱熹,后来兼通道家和佛家学说,但是直到发配贵州龙场,其思想境界仍然停留在传统理学境界,他曾与友人傻傻地去格竹子,一格就是七天七夜,不仅毫无所获,还出现幻听幻觉,以致胡思乱想;他曾沉迷于佛教和道教,30岁的时候在会稽山 “筑室阳明洞,行道引术”。虽然不久,他与佛道分道扬镳,34岁开始在京城讲授儒家学说,但仍然没有摆脱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影响,也没有解决对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疑惑。
正是贵州这穷山僻壤的龙场,打开了王阳明通向“圣人”的智慧之门。
王阳明来到贵州龙场,没有了当年兵部主事的风光,有的只是磨难。龙场地处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之中,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蛇虺(huǐ)魍魉(wǎngliǎng)横行,蛊毒瘴疠遍地,且言语不通,只有中原的亡命之徒可通言语。在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他选择住在龙场山洞的石椁(g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之中,做好了随时死亡的准备。就是在这石棺之中,王阳明万念齐来,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追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要是圣人处于自己这样的状况,会怎样思考,会怎样处理?会怎样对待?他反复自问:自己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错了吗? 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 他相信自己没有错,但是既然没有错,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的地步? 就是这样的苦思冥想,突然有一天夜晚,他灵光一闪,长啸一声,忽然明白了生命的至理,感到了生命的快感。他感到自己终于明白了“格物致知”的真谛,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就是说,圣人的道理并不是要向外索求于事物,而是人本身就具备圣心,无须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他觉察到了死亡只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圣人之道实际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觉察。人的心灵状态,决定了他的思考方式和处世方式,就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心灵感伤,见花鸟也添悲伤;就像“疑邻窃斧”,既然心已生疑,自然觉得别人处处像盗贼。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的 “心学”就此诞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就此产生。就是在这一年(1508年),37岁的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了他的“知行合一”说。

知行合一求正解
实际上,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多年的艰苦探索而一朝顿悟。阳明的探索过程有多重困惑。
一是对朱熹格物致知的困惑。他年轻时崇拜朱熹,信奉朱熹倡导的格物致。在21岁那年与学友格竹,却什么也没有“格”到,甚至出现幻觉幻听。至此,便觉得朱熹格物致知此路不通,便从潜心于程朱理学,而转向佛道,终究因不得其要,转入陆九渊“心学”。
二是对道教的困惑。王阳明八岁即好神仙之说,31岁于会稽山筑室阳明洞,留心道教的炼丹采药之术,但后来他发现,万物皆有盛衰,肉体何能长生?像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也只活了四五十岁。同时,道教的无为出世,遗弃人伦物理,也令他困惑。
三是对于佛学的困惑。王阳明于佛“最所崇信”,他的心学与禅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他觉得佛学遗弃人伦物理,堕于虚空,只求个人解脱,不能兼济天下。
而最令王阳明多年来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问题是,王阳明时代,社会动荡,统治阶级面临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社会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反叛不断,乱者四起。王阳明一直苦思破贼之策,但他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正是他的龙场悟道,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破心中贼”的办法,那就是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贼念”,做到“知行合一”。也正是龙场悟道,让他破解儒道佛的诸多困惑。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为了消除程朱理学以来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要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先要理解这“知行合一”的“知”,指的不是我们今天讲的科学知识的知,而是道德认识,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所以他的“知行合一”是就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而言的,跟我们今天所讲的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一码事。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知行一体”。
在阳明看来,道德实践,知行本为一体,并无先后之别,而是一体两面。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说,说得头头是道,若不能落实于行动,说明你仍然是不知,说明你没有达到“真知”的境界,所以,他强调的道德认知,是真正的“知”,是能够体现为行动的知,因此,有“知”就应“行”。例如,知道应当孝悌却不能孝悌者,“知而不行”,根本就是“未知”。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当你有了某个意念,就意味着你的行动已经开始,若有不良念头产生,虽然未行,但已有了行的因素。同样,你的行为不只是行为,它是思想的实现,是在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行”也就是知,只不过是“知”的过程的最后形成阶段而已。所以他说,“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二是“知行并重”。
不少人认为王阳明更看重“行”,其实是误解。他曾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须要彻底彻根,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恶念之生,并非只是一个念头,因为那已经就是“行”了,不善之念一闪便是行恶,必须立刻遏止,一旦有害人之念,也已害人,因为恶念就是恶行。可见他很重视“知”。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心有善念,那还不叫行善,只有将善落实在行动上,那才叫行善。这又可见他十分重视“行”。其实,他是从不同侧面来说的,从为善方面来说,有行才是知,即,善念不等于善行,善行才是善念。所以,从善的角度,他更重视“行”。从去恶方面来说,有不善之念便是行恶了,从恶的角度,他更重视“知”。因为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是为了“破心中贼”,从而做到去恶念(重“知”),行善行(重“行”)。
王阳明其伟大之处,是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一方面,其知行合一观的产生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他对理学、佛学、道家学说等各门各派的理论有长期的精研,同时又有艰苦的实践的磨练和长期的思索,他是在实践中完善“心学”和“知行合一”,并最终悟道的。另一方面,他在悟道以后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实践他的“知行合一”的主张,此后他经历赣南任职剿匪历程以及最重要的平定宸濠之乱,使得他全面实现了“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的“三不朽”,真正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古今完人”,真正实现了“圣贤”的理想。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forum/351.html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