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了。
“我呢
〈致知于格物〉
根据“大学”的基本目标,教导人们要想发挥良知,就要把纠正心灵作为修养的眼点(主要目的),其实这才是掌握根本的学问。这样一来,人就会一天一天地充实,每天都会变得清澈明亮。
与此相对,世间一般的儒学者,将以前朱子的格物说原封不动地教在物和事物上探求道理,这是放弃根本的学问。
壮年期期间,不管怎么打扮外表不暴露缺陷,年老精力萎靡不振的话,内部也没有支撑的东西,最终会倒下。
比如说,如果把没有根的树木移植到水边的话,暂时会生机勃勃、鲜艳,但不久就会枯萎。和那个一样”
///////////////////////////////////////////////////////////////////////
这里是大学里的语言
“睿智在于品格(格言致知)”
关于这个,我想试着说明一下。
即使智慧还不错,但如果被要求就实物进行说明的话,总是会使人煞费苦心。
《礼记》大学篇(大学)中的一节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知至”
的由来。
本来朱子和阳明这十个字的读法就不一样了,所以在这里先不说这件事,就这样继续下去。
王阳明就机智进行了如下说明。
“我所说的致知格物是指将我内心的良知通过事件来发挥。
我心的良知,换句话说就是天理。因此,如果我们的心的良知,也就是天理在事事物上发挥的话,事事物就会被纠正,都会得到它的道理。致我心之良知,发挥之事,这是一种睿智,物事皆得其理,也就是说,这才是恢复心与理一体性的东西。(《传习录》中卷《回顾东桥信之书》)
寄宿在心中的良知,换言之发挥天理的话,比如说,可以合理的孝顺父母。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forum/385.html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