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把王阳明神化了
昨天,和西安一个对传统文化有造诣某大学校长微信交流:
朱鲁子:我有个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不同观点。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是错的。他错误理解朱熹的概念。然后自义。把科学的儒学引入道德主义。
卢先生:您的理解是值得肯定的,但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分判。王阳明把心性作用窄化了,只强调心性对其自己的一面,忽视或者说是回避了心性离其自己的一面,他所回避和忽视的这点就是经验知识和价值,这个方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萌芽,这就是您发现的阳明的错误之处。但朱子理学没有开出科学之门是遗憾,即使没有王阳明,朱子也难以开启科学之途,所以说这个板子不能打在王阳明身上,科学在中国夭折于理学在朱子自身。潘麟先生将科学体系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这一新观点看似平淡,很多人不以为然。但这却是人类认知史上划时代的深刻洞见,不仅可以化解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冲突,也可以由此分判史上的鹅湖之辩。朱子没有开出科学一途,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将人与物、人与事、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混同一体,用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他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搅绕在一起。在这点上王阳明也一样,认知上没有突破局限,否定或忽视经验知识,以良知统括一切,用生命科学替代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道德也是科学,只是这个科学必须定义在生命科学这个范畴,不能越界,不能跑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畴里。
朱鲁子:你的分析很好。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混淆科学,而是将修行引入了迷途。这个非常迷惑人的!
——今天,王阳明心学死灰复燃,一众学人趋之若鹜,王阳明成了500年来最后一个“圣人”。这与世人强奸地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念有关。
其实,王阳明应该没有世人想象的那么“伟大”和“神圣”。我们不论他的个人操守和对当时社会的事功,单就他的哲学思想来说,我认为,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错误的,对我们今天来说,弊大于利。
我不想做长篇大论,只点到为止。
1, 王阳明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被奉为“四句教”,完全背离了先秦儒家经典《大学》关于“格物致知”的逻辑次第,把“格物”置于“知”之后:因为“为善去恶”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善”。于是,
2, 虽然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是“知先行后”的“知行合一”,基本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但问题是,王阳明这种知行观的“知”即“知善知恶”的“知”(无疑是“良知”),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解决这个困难,王阳明只好求助于“本心”、“本性”。——这就是长期以来人们批评王阳明的心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根源。
3, 由于王阳明把“良知”建立在本性、本心这种空中楼阁之上,故,他的知行合一观念,从根本上说是无益于现实的实践的:一方面,导致对实验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的无视,另一方面,造成人的生命修行(成人)的虚无化。
4, 结论:王阳明的心学,因为把传统儒家科学的知行观歪曲了,故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人生来说,不仅没有积极意义,相反,弊大于利。
用户投稿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forum/686.html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