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祥浩 东南大学文学院社科系教授。浙江乐清市人。1945 年 3 月生。1969 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1 年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安徽省人民广播电 台编辑和记者,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儒家伦理思想史 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编有《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著有《中国古代人物论》《中国古代道德 修养论》《唐君毅思想研究》等书,并参与十余部书的编写工作,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第一章 王守仁的生平经历明代是我国思想家、哲学家辈出的时代,其中以王守仁最为著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 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 日(1529 年 1 月 10 日)。
他的一生,有着独特的经历,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点,被后世学者称为封建时代的完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日本,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一、诗书家世 王守仁的先世,钱德洪所作的《年谱》,湛若水的《阳明先生墓志铭》,黄绾wǎn的《阳明先生行状》,均追溯到晋光禄大夫琅琊人王览。王览曾孙王羲之徙居山阴,王氏遂居山阴。《年谱》又谓王览二十三世孙迪功郎王寿,自山阴徙余姚,故王氏遂为余姚人。但是,以王览为守仁远祖,只是为着说明守仁的成功,有其家世的渊源,有如庄子所言,“夫水土之积也厚,其生物必蕃”。至于守仁是否真是晋代徙居山阴的琅琊王氏之后,则很难断定。而王寿,在山阴 县志和余姚县志里,都没有记载。如果王寿仕至迪功郎,又是守仁祖先的话,在县志里是应有记载的。因此,在守仁的先世中,有无王寿这个人,也很难断定。 守仁的家世,有可靠资料记载的,始于六世祖王纲。王纲字性常,一字德常。有文武长才, 擅长识鉴人物。
明洪武四年,以诚意伯刘伯温的推荐,以文学征至京师,拜兵部郎中。后擢zhuó广东参议,在增城死于国难。其子王彦达时年 16 岁,羊革裹尸,归葬禾山。洪武二十四年,朝廷 在增城为其建庙,以褒忠烈。明世宗嘉靖七年十月,守仁平定广西思田之乱后回山阴,曾绕道 增城谒yè祠奉祀,又在好友甘泉故居壁上题诗说:“我祖死国事,肇禋[zhào yīn]在增城。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对祖先表示了无限的敬仰和怀念。 守仁的五世祖王彦达,号秘湖渔隐,一生过着隐居生活。洪武二十四年,御史郭纯曾上疏表彰性常事迹,朝廷下诏录用彦达。但他深痛父亲以忠死,对做官不感兴趣,不应征召。一生粗衣恶食,躬耕养母,并取先世遗留下来的书对儿子王与准说:“记住勿废弃先人事业,我并不期望你将来做官!”他虽以儒学为业,却终身不仕。 守仁的四世祖王与准,字公度,伟貌长髯rán。与准绍承家学,精究《礼》《易》,尝著《易微》数千言。受父亲的影响,亦终身不仕。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贤,欲起用与准。与准就逃入四明山,坠崖伤足,由是得免。与准认为如果不是崖石伤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为不忘石之 德,遂自号遁石翁。 守仁的曾祖王杰,是与准的第二子。因先世在门前植有三槐,遂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槐里先生。槐里亦淡于名利,而热于学问。著有《易春秋说》《周礼考正》《槐里杂稿》等。明宣德年间,朝廷诏郡邑yì贡举异才,邑令黄维为其具行李,戒仆从,强其应诏。而槐里以亲老辞 让。及遁石翁殁mò,邑令又贡举槐里,又以母老辞行。虽衣食不继,犹安然自得。及母殁,始应贡入太学。第二年,祭酒陈敬宗向朝廷推荐,未及报而槐里殁。 守仁的祖父王伦,字天叙,性爱竹,所居轩四周皆种竹,且时常啸咏其中,学者因称竹轩先生。竹轩在家乡以教书为业,于书无所不读,尤好《仪礼》《左氏传》《史记》等书。又好诗词与鼓琴,而淡于名利。时人把他比作陶靖节、林和靖一类的人物。所著有《竹轩稿》和《江湖杂稿》等书。在守仁的祖先中,竹轩是对守仁有过直接影响的人物。
《年谱》记载,守仁幼小时,常在竹轩身旁听其读书,且加默记。守仁少年豪迈不羁,其父龙山公常以为忧,而竹轩则深深地了解这孙子将来会有所作为。守仁入仕后,不管是在京师还是在江西,常以祖父为念, 可见他与祖父关系的密切。 竹轩夫人岑cén氏,信佛教,有贤名。王、岑夫妇有子三人:长子王荣,号半岩;二子王华, 即守仁父;三子王衮gǔn,字德章。据说,王华生时,祖母孟氏梦其姑抱一绯fēi衣玉带童子授其说: “你很孝顺我,孙妇也很孝顺你,吾与你祖求之上帝,以此孙给你,世世荣华无比。”所以王华兄名荣,而他名华,以与梦相符。这当然是神话,但说明王氏对王华一代振兴家族有殷切的 期望。 守仁父亲王华,字德辉,号实庵ān,晚年号海日翁,因常读书于家乡龙泉山,学者称龙山先生。据说王华自小机敏有加,刚学话时,槐里授以诗歌,经耳就能成诵。稍长,读书过目不忘。 弱冠,即为故家世族聘为子弟师。当时提学松江张时敏考校余姚士人,以王华和谢迁为首。后 浙江方伯祈阳宁良要张时敏为其子推荐塾师,张就把王华推荐了去,宁良延至家,居梅庄别墅。 湖湘之士闻风而来,从学者数十人,前后三年才归越。 王氏家族的发达,始于王华。守仁说:“吾宗江左以来,世不乏贤,自吾祖竹轩府君以上, 凡积德累仁者数世,而始发于吾父龙山先生。”王华于成化辛丑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弘治元年,与修《宪宗实录》,充经筵官。丙辰,命为孝宗的日讲官,赐金带四品级。据说, 王华“讲筵音吐明畅,词多切直,每以勤圣学,戒逸豫,亲仁贤,远邪佞nìng”规劝孝宗。当时内 侍李广得到宠幸,王华与讲官数人在文华殿讲《大学衍义》,至唐李辅国与张后表里用事一节, 诸讲官讳而不敢言,独王华诵说朗然,讽谏明切,以至左右闻者皆缩头吐舌。王华以此得到孝 宗的赏识。壬戌(1502 年)迁翰林院学士,与编《大明会典》《通鉴纂要》等书。六月,以其 政绩,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等官。武宗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权,守仁时为兵部主事,上疏得罪刘瑾,王华受到牵连,于正德二年出为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即被勒令致仕。 据记载,王华为人仁恕坦直,平生无矫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凡谈笑言议, 皆由衷而发。
人有片善,就称不绝口。有急难来相求的,则极力帮助救济。而对别人的过恶, 则直言规劝,不肯护短。又性至孝,对父竹轩公及母岑太夫人,色爱之养,无所不周。岑氏百 岁时,王华亦年逾七十,却朝夕如童子侍奉左右,未尝懈怠。岑氏殁,王华以高年犹寝苫蔬食, 哀毁逾节。及葬,跣足随号,行数十里,以致染疾,卧床逾年。王华的这些高行,很得社会舆 论的好评。王华又能诗善文,主张为文辞达而已,不事雕刻。所著有《龙山稿》《坦南草堂稿》《礼经大义》《杂录》《进讲余抄》等,共 46 卷。 王华的为人行事,对守仁的教育和影响很大。守仁从小即由王华进行启蒙教育。守仁 11 岁, 王华供职京师,又携他同往,守仁直至 17 岁归越至洪都迎娶夫人诸氏止,皆生活在王华身边。 弘治三年,王华以外艰归越,又命从弟王冕、王阶及妹婿牧,相与守仁讲析经义。正是王华的 这种教诲,铸成了守仁的儒者性格。 王华的元配夫人郑氏,出身微寒。富贵以后,犹不忘恭俭,年四十九而逝。
王华继室赵氏, 侧室杨氏。有子四人:长子守仁,为郑夫人出;次子守俭,四子守章,为杨氏所出;三子守文, 女儿王某,系赵氏所出。又守仁有同祖兄弟五人:伯父之子名守义、守智;叔父之子名守礼、 守信、守恭。其诸兄弟取名为仁、义、礼、智、信、文、章、恭、俭,这一事实,亦说明王氏家族是一儒学世家。守仁就是在这一儒学气氛很浓的家庭中长大的。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forum/718.html
天翼6月10日学习心得学习心得:
王阳明出生于儒学世家,《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余”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借用王阳明的家庭背景聊一聊,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成大事的孩子?
简单说一下,王阳明,中国五千年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完人”,与孔子、孟子、朱熹合称为“儒家四圣”。
良好的家风是永恒产值的不动产
看过一个笑话
说一个父亲临终前,将两个儿子叫到床前
父亲颤颤巍巍拿出一双筷子给小儿子
小儿子一下就把筷子折断了
父亲又挣扎着递给大儿子一双筷子
大儿子接过筷子说:“爸,您是不是想说一双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你想告诉我们兄弟两个一定要团结?您放心吧,我们知道您老人家的苦心。”
说完,他也把筷子一折两段。
父亲看到这一幕,强撑着一口气交代:“这—是乾隆—–用过的—筷子”,说完就咽气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然而却引申了一个思考,作为父母,我们总希望把最好的留给子女,但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因为时间原因后期接着写
微信昵称:佳语
大家好!本人从未读过此书,今天结缘本群非常感谢
本节认识了阳明先生的身世与来历,明白一点,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祖上有积之阴德与本人的努力缘份方可有结果。终身学习是一定需要的
微信昵称:鱼袋
读的时候其实很毛躁,全程抖腿,实在是对别人的身世家门不感兴趣。更讨厌宗法家族和三纲五常一大堆的东西。看到这本书原作者简介是1945年生,建国前生人,还是高级知识分子,经历了那么复杂的年代,还有点隐隐担忧他的视角问题。还是期待明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