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王守仁评传》之第一章:少年志趣(2022年6月11日读)
2022年06月14日 发帖:
243 浏览
回帖 点赞 0 状态帖子有人回复啦,看看Ta 们说了啥~
帖子详情

二、少年志趣 《年谱》言郑太夫人娠守仁十四月而生。

 

生时,祖母岑氏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予岑。岑醒来,已闻婴儿啼哭声。祖父竹轩公感到奇怪,就替孩子取名为云。由此,守仁出生处被称为瑞云楼。守仁出生的这一传说,还见于湛若水的《阳明先生墓志铭》、黄绾的《阳明 先生行状》和张廷玉的《明史·王守仁传》。这与其父王华诞生时,其祖母孟氏梦其姑托一绯衣玉带童子授她一样,都是寄托了王氏家族对新生孩子富贵发达的期待。 但是,据《年谱》载,守仁长到五岁还不会说话,这可急坏了王家的人。

 

一日,守仁与群儿嬉,有一道人经过看见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是说,“云”这个名字,泄露了天机,受到不能讲话的惩罚。竹轩公醒悟,就把王云改为王守仁。果然,守仁就开口讲话了。 一日,诵竹轩公所尝读过的书,众人都很惊讶。一问,回答说:“闻祖父读时已默记了。”这一传说,显然与岑氏梦神人授绯衣童子给她一样的离奇,不可相信。但其中亦包含着《年谱》 作者的用意:守仁还不能讲话就能默记经籍,其聪明是可想而知的。 守仁的少年,11 岁以前是在余姚度过的。11 岁到 17 岁,是随父在京师度过的。守仁少年 的这一段生活,《年谱》记载很简略,但少年时代的守仁,并非如有些传记资料所说的那样, 从小就志于学圣贤。如《年谱》11 岁条记:守仁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 第耳!”守仁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一个 11 岁的小孩,正是贪玩的年龄,恐未必就立志读书学圣贤的。

 

其实,守仁少年时代的兴趣是在习武和辞章。守仁少时是一个很顽皮很好动的孩子,这种 性格,使他对军事战阵有着天然的兴趣。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说他“初溺于任侠之习, 再溺于骑射之习”,王龙溪《滁阳会语》说他“英毅凌迈,超侠不羁”,黄绾《阳明先生行状》 说他“性豪迈不羁,喜任侠”,都道出了他少年喜欢习武的个性。 冯梦龙《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说得更具体: 守仁 12 岁在京师就塾师,不肯专心诵读,每潜出与群儿戏,制大小旗居中调度,左旋右旋, 略如战阵之势。 龙山公出见之,发怒说:“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 守仁问:“读书有什么用处?” 龙山公说:“读书则可以做大官,如你父亲中状元,就是读书之力!” 守仁说:“父亲中状元,子孙世代还是状元否?” 龙山公说:“父亲中状元只止父亲,你如果要中状元还得去勤读。” 守仁说:“只有一代,虽状元也不希罕。” 龙山公更为愤怒,重重地打了他一顿。 《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有小说家习气,所载虽不可尽信,但这一段记载比《年谱》言守仁 11 岁就以读书学圣为志,似更近人情,因为这比较符合一个 11 岁孩子的性格特征。守仁 48 岁时平定宁王叛乱,张忠、许泰等人嫉妒守仁功劳,挑衅性地提出要与守仁在教场较射,想以此出守仁的洋相。结果守仁三发三中,挫伤了张、许等人的傲气,不得不班师还京。试想守仁如无少年时代的习武骑射之功,是绝不会三发三中的。 守仁喜爱习武,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动荡有关。守仁随父在京师的几年,国内不断地有零星的农民起义,退回北方的蒙古贵族亦不断犯边。《年谱》载,守仁 15 岁曾出游居庸三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他在塞外调查诸少数民族的种族,思考备御之策。并驱逐胡儿骑射,经月始返。由于一心想着骑射,一日梦游伏波将军庙,并赋诗说:“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马伏波是东汉光武帝的大将,尝有男儿当“以马革 裹尸还”的志向,以后屡建奇功,在讨伐五溪蛮时,病死军中,果然以马革裹尸而还。嘉靖七 年十月,守仁平广西思田之乱,在归越的途中过梧州,拜谒马伏波庙,忆及 15 岁梦游伏波庙, 不觉感慨万千,遂题诗二首,以抒感慨和对伏波将军的敬仰。一个少年时代的梦到晚年竟变成 了事实,这给守仁的一生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他自己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要说是命定也确实是一种命定,只是这种命定不是由外在的力量所主宰的,而是由其自己的人生选择决定的。李贽说:“先生卒亦裹尸而归,为朝臣桂萼所谗毁, 夺其封爵,何其若合符契也。

 

有志竟成,先生可以无恨矣。”在历史上,凡志同者亦有其大略 相似的人生经历,要说命定,这就是一种命定吧。 应该认为,守仁以后对武事的关切正是他少年爱武的发展。《年谱》载他 26 岁在京师学兵法,“当时边报甚急,朝廷推举将才,莫不遑遽。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可以看出,此时他不仅从武艺层面上留心武事,而且从战略层面上留意武事了。这比起他 15 岁时出居庸逐胡儿骑射来说,在 思想上确是一个跃进,现收录在吴光等人编校的《王阳明全集》中的《武经七书评》,或许就 是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从所评的情况看,确实有其超越古人的见解。这说明守仁学兵法并非一 时心血来潮,而是其少年时喜爱习武的自然延伸。 守仁以后不仅热心于理论上探讨兵法,而且企图把它用于实践。《年谱》载守仁“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这虽然依然属于纸上练兵,但可以看出他的心思所在。而在他中进士,被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坟时,他就尝试以军事的方法管理工程建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 了整个工程。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守仁没有少时练就的武功和以后的军事学基础,他日后又如何平定赣南之乱和宁王之叛! 守仁在少年时代,除了关注武事以外,还对所谓辞章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下过很大的功夫。古人所谓辞章,是指诗文。《汉书·蔡邕传》载蔡“好辞章”,即是此意。我国自隋唐创 立科举制后,诗文是进士考试的重要科目,故士大夫之族,无不雅好诗文。守仁出身于一个诗 书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在诗文方面即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天才。守仁 11 岁随祖父到京师,过 金山寺,祖父与客酒酣,拟赋诗,未成。守仁即从旁赋曰:“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淮扬水底 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以一个 11 岁的小孩,能随口诵出如此顺畅的七绝, 不能不使客人大为惊异。复命赋《蔽月山房》诗,守仁又随口应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 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其诗思之敏捷,确实为数不多。 对诗文的迷恋,构成守仁少年时代重要的生活内容。《年谱》载守仁随父在京时,在官署格竹子失败,“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22 岁参加会试落第后,回余姚结诗社龙 泉山寺。此时,曾任布政司的魏瀚致仕在家,魏瀚是守仁祖父的诗友,平时以雄才自放,却与守仁结成了忘年交,常相与登龙山对弈联句。凡守仁先得佳句,乃谢曰:“老夫当退数舍。” 守仁写于这一时期的《雪斋闲卧》说:“梦回双阙曙光浮,懒卧茅斋且自由。巷僻料应无客到, 景多唯拟作诗酬。千岩积素供开卷,叠嶂回溪好放舟。破虏玉关真细事,未将吾笔遂轻投。”可见作诗已成为他这一时期生活的重要内容。而破虏玉关,在他看来,与辞章比较起来,又变成小事了。无怪乎湛若水说他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了。

 

守仁以后中进士,供职京师,对辞章的雅好依然如旧。黄绾《阳明先生行状》说:“己未登进士,观政工部。与太原乔宇,广信汪俊,河南李梦阳、何景明,姑苏顾璘、徐祯卿,山东 边贡诸公以才名争驰骋,学古诗文。”守仁所交往的这些人物,在当时都以诗词名著于世,特别是其中的李梦阳、何景明两人,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与边贡、徐祯卿并称为文坛四杰, 又与康海、王九思、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并称为前七子。他们的诗文反对明初以李士奇为首 的台阁体派,当时言诗者必称“何李”。守仁与他们“以才名争驰骋”,可见守仁在当时的诗名。 正德元年,守仁得罪刘瑾,被谪龙场。他的诗友倪宗正作《送王阳明谪龙场》云:“一凤 鸣初日,悠悠别上林;流离文士命,慷慨逐臣心。但得精神继,何忧瘴疠侵;风花长满月,应 不废哦吟。”显然倪宗正是以文士看守仁,并以“不废哦吟”相期望,可见守仁的诗文在当时 的影响。 但是,守仁对诗文的兴趣后来越来越淡了。原因是他感到这只是一种虚文,无益于国计民 生。他的学生王畿说:“弘正间,京师倡为词章之学,李、何擅其宗,先师更相倡和。既而弃去,社中人相与惜之。先师笑曰:‘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 果有志于心性之学,以颜、闵为期,非第一等德业乎?’就论立言,亦须一一从圆明窍中流出, 盖天盖地,始是大丈夫所为,傍人门户,比量揣拟,皆小技也。”守仁的这一看法大概与汉杨 雄的观点相类似。杨雄擅长汉赋,所作《长杨赋》《羽猎赋》名重于时,但他后来认为词赋不 能经世致用,“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拋弃了词赋,转而研究经世之学。但守仁此后并没有 抛弃辞章,他不过是不把它作为自己的正业。他在此后的生涯中,哪怕是在戎马倥偬中,都没有废弃诗文,而是每有所感,即形诸于诗。现在我们读守仁的诗集,即可看出他的生平大略。

 

守仁的诗,自然、圆融、晓畅、工整,又意境高远,特别是晚年的诗,包括他的哲理诗,几达 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成就决不在“何李”之下。只是他在哲学上的盛名,掩盖了他在诗文上的 成就。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forum/719.html

发表评论
8 条评论
2022年6月14日 上午10:47 回复

微信昵称:天翼

学习心得:

读了王守仁的少年志趣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志不在年高,兴趣应该从小培养,立志也应该尽早,古人如此。更何况我们现代人,古人条件那么艰苦都有这么好的成就,何况我们现代人的大环境这么好,以后抓教育就从小开始抓了

2022年6月14日 上午10:48 回复

補6月10日讀書心得:第一天讀《王守仁家世》,有點卡殼,認識到自己平時讀書不多以及對中國古代文章的生疏,決定堅持讀書,在這段文章裡,了解到了守仁先祖的清高,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尤其王彥達對王輿准說的那句:“记住勿废弃先人事业,我並不希望你做官”
,後一句如何,但“记住勿废弃先人事业”這句話是多麼的撼動人心,震耳發聵!這就是傳承,將我們祖宗的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是多麼的重要!這就是我們中華人的驕傲,是我們的根本,有這樣的精神,我之國,必大國!!!
一個人的成功,必定有家族文化深邃的影響和對子孫的啟蒙教育(影響),正如今之所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正如守仁之祖父王倫對其的深刻影響,守仁之父王华對其的啟蒙教育,從孝仁裡智義方面的教育等等,從而造就了守仁儒者性格!
思及目前對子女的教育,易要從聖人先賢學起,既要學習當代的文化知識,更要貼近生活,同時融入古聖先賢文化精髓!成為有大國精神及文化素養的新一代!
苗芳绮 2022.6.11日補交10日心得

2022年6月14日 上午10:48 回复

微信昵称:佳语

6月11日读书心得:少年时好学好动,不费诗书经文,拿来多以实践效仿,并不是顽皮,而是成长的累积。
目前像我已伦为长辈这点很重要,去包容孩子的顽皮而去以正确引导是重任,也参与这次读书成长的目的。
王守仁的成就,脱离不了少时的顽皮好动,加之家庭环境的教育,这两点是重中之重!能在几千年传留下来悟道的知识,实属该好好学习!

2022年6月14日 上午10:49 回复

苗芳绮6月11日讀書心得:當讀完《少年志趣》一文時,對守仁的少年有了大致的了解,一個人的成功,建立在少年時期的興趣愛好,志向,人生的財富是什麼,是少年時期的興趣愛好,是青年時期的高遠志向以及落到實處的務實,中年時期的沉澱積累和當時社會動向局勢的重新定位和選擇!無疑,每一個時期不同的經歷,王守仁放棄了一些,同時亦選擇了一些對自己,當時社會局勢有幫助的!對軍事方面的才能,鑄就了之後的平叛成功!對詩文的熱愛,也是抒發情懷和壯志的豪邁!
少年志趣是守仁成功的基石!
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興趣,也是將來孩子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
苗芳绮2022年6月11日讀後心得

2022年6月14日 上午10:49 回复

微信昵称:杰

心得:过往一直被教导立志当长远,当一以贯之。然圣人之志犹随时而迁,因势而异,一味执着或非正途。惟不断丰富自我,主动成长,或可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2年6月14日 上午10:49 回复

微信昵称:萧

古人常对子女说,要努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祖先已逝去,其实相比光宗耀祖,福荫后世更具有意义。我们讲传承,往往更关注财产的传承,而其实家风家教才是留给子孙最好的遗产。王家代代对儒学的推崇,延续成一条精神血脉,终于到守仁一代,达到立言立行立功的三不朽。我们当代人也要常常思考,真正给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

2022年6月14日 上午10:50 回复

微信昵称:新苗

学习心得
王阳明少年时便欲作第一等事。
可人的志向目标不是一尘不变的,随观念的改变而有所更易。先是任侠,再是骑射,后是辞章,然后又为心学。
有志能为必有所成。其志向目标虽有变化,却能每每专心为作,从而有所成就。其后目标再变,先前之作为仍有受益。
有了志向,一定要专心作为,必能有所得。不必怕以后志向改变,就怕立志之后,却不行动。

2022年6月14日 上午10:52 回复

微信昵称:锚点

我感觉这就像大家都知道早睡早勤锻炼有好处一样,但实际上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其实我感觉大多事情都是如此,知易行难。
但后来我对“知”感到怀疑,我是不是真的“知”?就像大家知道不吃饭会饿死人一样,所以人们都会吃饭,不睡觉会困死人,所以人们都会睡觉。
但为什么到了这里,你认为你“知”了,你却不去做呢?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0:00

客服电话

17340063827

客服邮箱

2253128@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