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王阳明,一代儒生,却曾为朝廷建立三大军功: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定乱。还创立了「心学」这一儒家学派,可谓是文武全才。

 

若说他这个「书生」是如何能文能武的,其实都是顺应自己的学说,依靠「知行合一」的力量。

 

1510 年阴历三月,王阳明奉命到江西庐陵县担任县令。在此之前,王阳明没有做地方官的经验,几乎没有人看好他的前途。

 

庐陵盛产诉棍,当地百姓特别喜欢打官司。因为总把精力投入到官司洪流中,所以当地的经济很差,民风刁蛮,很难治理。

 

王阳明到任后,决心用知行合一来治理庐陵。

 

什么是知行合一呢?王阳明的解释是,按照良知的判定去行动,我们每遇事时,都会产生念头,念头有善有恶,为善去恶就是知行合一。但凡人有了为善的念头,这件事就是正确的,做正确的事,绝对不会错。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查庐陵人为什么喜欢打官司,在经过一番详尽的走访和阅读官方文件后,王阳明得出答案。

 

第一,庐陵百姓的赋税很重,百姓怨声载道;第二,当地替人打官司的诉棍特别多,内外因结合,官司就如雨后狗尿苔,层出不穷。

 

王阳明釜底抽薪,先取消了许多没有名分的赋税,然后是技术层面的阻隔。

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大多国人不知道他以及他的思想?

他规定,以后上诉的状纸,要遵守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一次只能上诉一件事。其次,内容不得超过两行,每行不得超过三十字。最后,你认为和对方可以解决的事,就不要来告状。

 

如果有违反这三条的,我不但不受理,还要给予相应的罚款。

 

众所周知,讼棍写的状纸都是按字数收费,王阳明规定了字数要求后,诉棍发现没有利润可赚,于是失去了给别人写状纸的动力。

 

渐渐的,打官司的人少了,民风开始向善的地方流动。

 

王阳明趁热打铁,决心深入百姓的心灵,让他们意识到善才是人生,打官司这种恶习是罪大恶极的人欲。

 

当时恰好发生瘟疫,他见缝插针,展开苦口婆心地道德教育。

 

他对百姓们说,虽然是天灾,不可避免,也不能违抗,所以我们要适应它,并且在适应它时懂得点人生大道理。你们怕传染,所以就把得了病的亲人抛弃,表面上看,他们是因瘟疫而死,实际上是因为你们的抛弃而死。

 

瘟疫并不可怕,通过正确的方法可以控制,可怕的是人心,一旦你们的心被恐惧侵袭,就会让你们做出没有天理的事来,这是逆天啊!

 

我现在为你们指明一条消灭瘟疫的道路,那就是用你们的心。

 

你们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你们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你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

 

不过,王阳明也承认,道德虽然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可有些人的道德被多年来时间的俗气所污染,已不能自动自发地流露,所以必须要树立道德楷模,让道德楷模唤醒他们内心正要睡死过去的善良。

 

他的办法是建立申明亭和旌善亭的「两亭」制度。他要求庐陵县所管辖的各乡村都要设立这「两亭」。

 

旌善亭是光荣榜:凡是热心于公益事业和乐于助人者,为国家和地方作了贡献的人,在该亭张榜表彰,树立榜样。这是存天理。

 

申明亭是黑榜:凡是当地的偷盗者、斗殴者或被官府定罪的,名字都在此亭中公布,目的是警戒他人。这就叫去人欲。

 

王阳明并非只是说教,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处处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百姓的难处就是他的工作内容。

 

比如他在庐陵县城视察时,发现庐陵的房屋建造材料都是木材,巷道狭窄,又没有砖墙相隔,一旦发生火灾,那将是灭顶之灾。

 

于是,他发出命令,要那些临街民居退进三尺,以拓宽街道用来作防火带,疏散人口;店铺店屋退进二尺,作防火巷;每户出一钱银子,用来为临巷道的房屋建砖墙,隔离火势。

 

当王阳明把庐陵县变成一座良知光明的城市后,有弟子问他,您没有做地方官的经验啊,怎么第一次就做得这么好?

 

王阳明笑着说,天理就在我心中,我之前没有显露出在基层工作的那些道理,是因为我没有碰到这个机会,现在我碰到这个机会,那些道理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不需要向外求取任何基层工作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用心。

 

只要你用心为百姓好,就能想到为百姓做任何好事的道理,然后去做就是了,肯用心是知,行动是行,即知行合一。

 

用知行合一不但可以解决庐陵这种轻缓的事,更能在危机到来时,快速做出精准的判断,轻而易举地解决掉危机。

 

1519 年阴历六月,正巡抚江西的王阳明奉命到福建去平定一场小规模兵变,走到半路时,突然传来消息: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集结了二十万人马造反了。

 

宁王朱宸濠早就有谋反之心,在江西酝酿了十几年,如今造反,可谓是成竹在胸。王阳明当时正在船上,他只思考了一下,就命令船掉头回江西。

 

跟随他的弟子说,老师您是奉圣旨去福建,现在回江西,这是抗旨,要杀头的。

 

王阳明回复弟子说,福建兵变能死几人?可朱宸濠如果出南昌,无论是北上北京还是东去南京,沿途不知要死多少百姓,我不能眼见百姓生命受险,这是我良知的指令,我必须要遵从。

 

弟子担心地说,朱宸濠有二十万人,可您只有几千人,这仗没法打啊。

 

王阳明毫不迟疑地回答,良知说打,没法打也要打。况且,如果是良知的指令,那我和他开战就是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总不会错,即使失败了,也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会让你内心安宁,内心安宁不就是所有人始终追求的所谓幸福吗?!

 

这番话,大义凛然,真诚恳切,但要把事做成功,堂堂大言之后必须要有行动。

 

王阳明开始行动。他返回吉安后,广发传单,控诉朱宸濠的罪孽,号召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存天理去宁王。

 

但事情发展让王阳明有点失望,来参加讨伐朱宸濠义军的人很少,走的人却很多。那天晚上滂沱大雨,王阳明的一个弟子冲进他的军帐,焦急地说,好多人都跑了,咱们要成孤家寡人了。

 

王阳明思索一会说,我相信这件事是对的,因为清除暴力是对百姓的负责,对大多数人负责,就是正确的。我更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他们看到形势不利自己,所以才临阵脱逃。

 

人在利害面前往往选择趋利避害,而藏起了大义。

 

先不要管别人如何,自己先做到大义,我不管别人如何,我是铁了心要做这件事。

 

他的弟子至为感动。王阳明集合起临时凑起来的民兵,开始琢磨对付朱宸濠。

 

按他的看法,朱宸濠如果直趋北京,那就是灾难;倘若东向南京,事情还有可缓解的余地,但即使他东向南京,也会让长江沿岸百姓受到毒害,所以,治他最好的办法是把他留在南昌。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question/190.html

发表回答
暂无回答

还没有回答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0:00

客服电话

17340063827

客服邮箱

2253128@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